文化
2024年10月號,總第322期

杜甫詩歌在清代台灣的傳播
蕭慶偉(漳州)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院長
陳聞莉(漳州)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杜甫詩歌在台灣的傳播始於清代大陸宦台文人,至晚清而表現為台灣詩人的主動接受,其標誌即為李逢時的讀杜詩、陳肇興的仿杜、集杜和次杜以及林豪的集杜詩,其中尤以陳肇興的杜詩接受最為突出。陳肇興杜詩接受是清代杜詩學盛行的主要表徵之一,是清代中期以來杜詩接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其杜詩接受史予以考察。

  杜甫詩名始於中唐,盛於兩宋,其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奉為“詩聖”。至清代,“注杜評杜”成為詩壇顯學,各類杜詩學著作大量湧現,呈現經典化傾向。〔1〕仿杜、集杜、和杜也因此成為清代詩壇顯像,但杜甫詩歌在台灣的傳播卻一直未能引起學界關注。杜甫詩歌在台灣的傳播,經歷了一個從明鄭文人傳播杜詩,到清代大陸宦台文人傳播杜詩,再到台灣地區文人主動接受杜詩的過程。有鑒於此,本文擬在系統梳理杜甫詩歌在台灣傳播的基礎上,重點探討晚清陳肇興的杜詩接受及其意義,這一探討將有助於豐富清代杜詩接受史的內涵。……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