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兩岸關係二十年:感受與啟示
章念馳(上海)
東亞研究所所長

  二十年來我們是逐步完善了對台的方針與政策,從“葉九條”—“鄧六條”—“江八點”—“錢七點”—“八十六字方針”—“胡四點”,不斷地繼承和發展,不斷地與時俱進,由領導人的講話,到建立法律與法規,從《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到《反分裂國家法》,從對抗到融合,從斤斤計較到主動釋放善意,從急統到爭取認同……,逐步摸索到兩岸關係的規律,逐步建立起統一的理論,工作上也逐步從被動走向主動。

  二十年來我們初步構劃出了一個兩岸關係的框架:這便是在“一個中國”的大屋頂下,兩岸和而不同地生活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共享祖國的尊嚴與榮譽,這個中國既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非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中國。這個大屋頂由四大支柱構成,即:一個中國;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寄希望於臺灣民眾。這個大屋子內有四大法寶,即:政治上要求同存異;經濟上要促進“三通”;人員上要保持廣泛交流交往;兩岸關係上要不斷地對話與談判。在這框架下,兩岸由交流到談判,由經濟到政治,由易到難,逐步走向統一。

  二十年來我們積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例如,我們認識到兩岸關係要掌握好一個“度”,要掌握好“全局與局部”的關係,要掌握好“戰略與策略”關係,要掌握好“疏與導”的關係,要掌握主動性,要主動出招,要有自信,要有遠見,要有定見,要臨危不亂,要實事求是,要攻心為上,要有耐心與恒心,要先易後難……,這是一筆很寶貴的財富。

  兩岸走向統一是誰也抗拒不了的必然趨勢

  二十年前我們確實講不清什麼是統一,經過二十年探索,至少在精英階層已感悟到統一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日程。它是兩岸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共創雙贏、共同繁榮、共建一個新家園的過程。這種統一不僅僅是對等和平等的,更是共同締造式的,是雙方將各方最優秀的東西都吸收過來,去共同締造一個更加文明、民主、和諧、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的過程。雖然我們迄今描繪不出也沒人去深入探究統一的好處,但我可以預言,統一必然不是要讓各方失去什麼——除非這不是雙方的共同核心價值,統一是要讓雙方獲得更多更好的利益,成為最有吸引力的目標與價值追求,從而讓人們嚮往,讓人們心動,讓人們甘願為它去獻身!

  促成統一的要素決不僅僅是選擇一個統一的模式,是聯邦制還是邦聯制或其它什麼制度,也不僅僅是要不要承認中華民國問題(當然這問題早已錯過了解決的最好時機),統一的要素是市民社會的廣泛參與及經濟的高度融合,以及廣泛的政治對話與談判。即:要有廣泛的人員往來、文化交流、感情流通的基礎,要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建立起“官民結合”的統一模式,統一並非是由政府某一部門與某幾個政治人物可包辦代替的,這種廣泛交流,既可填平歷史的鴻溝,癒合歷史的創傷,又可增信釋疑,建立起新的民族感情。而經濟的融合,廣泛的經貿關係,既是人員交流的重要平臺,又可促進兩岸經濟的一體化,也有助於建立 “兩岸生命共同體”,形成兩岸密不可分的紐帶。因此,經濟關係要低門檻,不宜用政治干擾經濟。至於兩岸政治關係是最複雜敏感的問題,不宜作為兩岸關係的首選,沒有足夠的民間交流基礎和經濟基礎,政治關係也是難以突破的。政治關係要遵循求同存異原則,因為兩岸不存在絕對相同的政治觀,祗能逐步化異為同。促進政治關係發展的關鍵是對話與談判,要全方位的對話與談判,迫使雙方逐步改變立場和相互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