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主導亞洲全區域合作?
‧貨幣與防務二重化意義何在?
‧如何構築亞洲集體安全體系?
怎樣達成亞洲聯盟?
從次區域合作到區域整合
在亞洲,目前已有三個次區域合作組織,它們是東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和上海合作組織。在這種情況下,推進亞洲區域合作的最好辦法,應是以這三個組織為載體,通過它們之間的交叉、滲透、合作和競爭,來實現全區域的整合。
歐洲的區域整合也經歷了一個從多元競爭到統合為一的過程。英國最初並不願意與法德一起共同推進西歐的一體化,而是試圖另起爐灶,自己組織一個小範圍的區域聯盟(稱「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來分庭抗禮。祇是在這種努力失敗之後,才於一九七二年底退出該聯盟,轉而加入到歐洲整合的隊伍中來。亞洲的三個次區域合作組織,也勢必要經歷一個由分到合的過程。目前,上海合作組織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之間,已有一定的交叉關係。東盟與這兩個組織之間也有一定的合作關係。
至於誰將主導亞洲全區域的合作進程,成為未來亞洲聯盟的孵化器(incubator),則取決於這三個次區域合作組織中何者能成功地發起、召開「亞洲貨幣合作會議」、「亞洲安全合作會議」,在貨幣合作和安全合作兩方面最先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建立起有效的貨幣體系與安全機制。前蘇聯的解體和歐盟的誕生,歐盟的緊密化和獨聯體的鬆懈化,以及一些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急欲脫離獨聯體轉而加入歐盟,從正反兩方面給了亞洲現有三個次區域合作組織以很好的警示和提醒。
前蘇聯的問題是過度緊密化,幾乎剝奪了加盟共和國的主權。而獨聯體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有共同的軍隊發展到瓜分乾淨,從有共同的貨幣到各家重起爐灶,從有可觀的共同歲入到靠成員國繳款度日,在共同貨幣、共同稅收和共同安全等方面不斷後退,退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加上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其離心離德勢所必然。順便說,前蘇聯的過度緊密化,可能與其所處的外部環境不寬鬆有關;假如美國一心與歐盟為敵,後者也難保不走上過度緊密化的道路。這就提醒我們,亞洲的整合應避免與外部正面衝突,以防被迫走向過度緊密化。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際組織都需要在過度緊密化和過度鬆散化之間找到最佳點,並在前進中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適度的有所作為增強凝聚力,從而獲得鞏固和發展。否則,不前進、不創造,無所作為,就會面臨關門大吉的危險。聯合國不向緊密化方向發展,不發行共同貨幣,不開徵國際稅收,不組建直屬軍隊以確保成員國安全,也終無出路。
亞洲之所以必須推進全區域合作,實現自己的區域整合,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聯合國改革步履艱難且誤入了「增常」和「爭常」歧途而偏離正路的現實所迫。如果聯合國能在民主化、法治化的基礎上解決共同貨幣、共同安全等關鍵問題,成為事實上的世界聯盟,亞洲整合與否無關緊要,有沒有亞盟也無所謂。但是現在,既然聯合國難有作為,亞洲的三個次區域組織就必須至少有一個站出來引領區域合作的方向,推動全區域整合的實現,為亞洲各國構築一個和平與發展的寬鬆環境。
從不結盟政策到聯盟化結合
在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下,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抵制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維護獨立和主權的正義之舉,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來看,主權不斷地從較小單位向較大單位轉移,法律圈層不斷由裡向外擴大,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最初是二十至五十人的群隊,繼而為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雅典城邦式的小國,再後是越來越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實現統一的方式有二:一是武力征伐,二是和平締約結成聯盟。秦始皇式的武力統一,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法西斯武力征服世界之夢的破滅,已經永遠地成為了歷史。「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武力攻伐,得不償失。故取而代之的,是歐盟代表的和平締約結盟之路,人類隨之進入現代新的聯盟化時代。相應地,中國歷史上行之有效的「遠交近攻」傳統智慧,在新形勢下,也不得不讓位於以「遠和近交」為取向的國家戰略。
中國民諺云:「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在國際關係中,同處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印度和巴期斯坦,都是近在對門的鄰居,都應攜手合作,以免給外人以可乘之機。這是中國文化「和為貴」的要義。
總之,在廿一世紀新形勢下,適時放棄不結盟政策,以歐盟為榜樣,通過和平締約的方式與週邊鄰國結成聯盟,是實現雙贏和多方共贏之道,是亞洲各國長遠和根本的利益所在,是區域合作與整合的唯一途徑。
從單層次合作到二重化結構
然而,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特點,亞洲的區域合作和整合、結盟,又不可能走歐盟同樣的道路。否則,必以失敗告終。這就要求我們另闢蹊徑,創造性地走出一條歐盟所沒有走過的道路。
新的途徑是結構二重化,即在保留各成員現行架構不變或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另在其上再建一新「樓層」,特別是在貨幣和安全領域裡。
貨幣二重化與防務二重化的哲學根據,在於系統有「同質構成」和「異質構成」之分。祇要有同質構成的系統存在,就必然會有圈層結構出現。而由於地球之外目前尚無人類存在的確切證據,國家聯盟之上也沒有更高的權威存在,從而沒有消除聯盟內部各成員之主權的動機和動力,於是就造成了國家聯盟和成員國分別享有聯合主權和基本主權的「二重化」結構之理想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