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8月號,總第10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後扁時代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

  但是任何一種遊戲規則都隱含一種偏差,會對某一方特別有利,某一方不利。對於內閣制,親民黨跟台聯都贊成,國民黨則反對。對馬英九主席來講,他認為二OO七年立委選舉,國民黨或藍軍很有把握,二OO八年他當總統後,今天民進黨面對總統與國會多數黨不同黨的分裂政府情況,不會發生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說行憲就好,不要修憲。但是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立委人數大量減少,如果民進黨變成反對黨,席次少到它在議會裡沒有空間,就一定會回到過去街頭抗爭路線去。這時民進黨就不會再客氣了,所有現在藍軍用來鬥爭民進黨政府的手段都會加倍奉還,而「馬總統」的族群背景將沒有能力去處理這樣的一個分裂的社會。

  因此,我們主張不要再施行總統制了,應該改為由讓議會多數執政的內閣制,如此就不會造成分裂政府,同時更能展現政府效能;甚至可以用某項政策來進行信任投票,解散議會,讓人民重新肯定。像是三通直航的問題,就可以直接訴諸民意。日本小泉首相就是為了郵政民營化的問題解散國會,最後拿到三分之二多數,大家都沒話講,小泉因此而能順利地推動該政策。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民進黨所發起的憲政改造運動已經被污名化了,好像民進黨談憲改就是要搞法理台獨。現在社會上已經沒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公正的人物,站出來老老實實地談論這個問題。日前我跟一個美國學者討論這個問題,美國學者也感覺到,台灣社會已經沒有一個公正人物可以講出現在的政治困局必須透過憲政改革來解套,而不被貼上標籤。他也講得很清楚,台灣應該推動不涉統獨問題的憲政體制改革,只有改變遊戲規則,才有辦法把幽暗的一面降到最低;否則,今天綠軍所面對的東西,明天一定會還給藍軍。
   
  盛治仁:估計阿扁會做完剩下任期
      但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大傷害


  十年以後往回看,會覺得這段時期是台灣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時刻。未來兩年的台灣政局,阿扁是不是繼續坐在這個位置,並不是那麼關鍵;反正他已經做了六年二個月了,還有沒有一年十個月,在大局上不是那麼重要。我估計,阿扁會做完剩下的任期,但這個結果會把民進黨的政黨競爭力整個消耗掉。

  這種情形藍綠都有,只不過現在剛好是發生在綠軍政治人物的弊案上。綠軍在一起的時候也會罵阿扁,他們對阿扁的施政、操守是不滿的。可是當藍軍出來罵阿扁的時候,綠軍就覺得必須出來維護阿扁,這種情緒是很微妙的。而當藍軍政治人物有這種情形時,藍軍也是會有這樣的表現。

  在還沒有提罷免案的時候,民進黨對第一家庭開砲是蠻強的,綠營內部的檢討是激烈的。可是有了泛藍的罷免案之後,綠軍就團結起來,這就是我剛剛講的情緒反應在立法院。可是這種反應的後果是甚麼,阿扁的政治操作很成功地把自己跟民進黨綁在一起,這對民進黨長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民進黨的政黨形象因為這個過程往下掉。我也不太相信阿扁在這未來一年多時間裡能夠走出百分之二十的民調。

  這種情況,最符合馬英九利益。阿扁繼續當完一年多的任期,民進黨就跟阿扁繼續掉下去。阿扁也失去了再引領台灣政治議題的能力,所以本來大家在一年前還在討論阿扁會不會公投新憲,現在看來已經沒有這個可能性了,因為他已經沒有這樣的政治動能。

  未來一年多,台灣政治應該就像過去半年一樣,每天繼續討論阿扁的弊案,大家討論弊案的發展,可是也沒有證據,這當然對台灣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耗,我看不出怎麼走出來。

  日前跟一個外國來台的證券分析師聊天,他說台灣的經濟本質看起來還可以,不過就他們這個行業來說,光是還可以是不夠的,因為這是比較性的;手上的錢到底要丟進韓國的股市,還是香港的股市,就要比較它們的政治發展情況。他說,台灣經濟發展之所以不好,有兩大原因:一是美國跟中國大陸兩個地方就佔了台灣出口的六成,可是美國跟中國的經濟成長一定會趨緩,所以台灣的經濟前景不會很好;二是台灣因應世界變局的能力是落後的,別的國家都在思考如何因應國際經濟變局,但是台灣的行政體系沒有思考這個問題。

  阿扁只要在這個位子一天,他跟他太太過去做的事情就會成為每天晚上六至十二點媒體討論的焦點。他自己不可能下台,民進黨整個跟他綁在一起,泛藍制度上也沒有可能讓他下台,這就是台灣的宿命。二OO八年選舉的時候,不管是蘇貞昌當選還是馬英九當選,台灣才有可能走出每天討論阿扁弊案的循環。
  
  明年立委選舉
  民進黨大幅萎縮大概已成定局
  
  單一選區兩票制本來就對泛綠很不利,二OO七年選舉,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勢力大幅萎縮大概已成定局,這也是為甚麼國民黨今天認為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我沒有像陳明通教授那麼有信心地說,民進黨回到街頭會帶給國民黨多大的壓力。因為整個道德高度是不一樣的,民進黨執政八年之後再回到街頭,能夠動員多少民眾回到街頭?我覺得現在兩大陣營動員群眾的能力都是很低的,即使在罷免案當天,泛綠大概只有二千人、泛藍約一千人。這是十年民主政治走下來,大家對街頭路線的一個裁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