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與深化政治互信
|
11月中旬,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傳媒及專家學者的關注。近20年來,在海峽兩岸舉辦的各種有關兩岸關係的研討會每年都為數不少,但像此次研討會這樣引人注目的不多。奧秘在於此次大陸方面派出層級和規模空前的學者團隊,幾乎囊括大陸研究兩岸關係方面的著名政軍學只專家,與台灣方面相應的重量級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后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務實研討。
在此之前的10月16日,台灣“國安會”智庫--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在一場研討會中提出,台灣和大陸啟動政治性對話前,必須先做到“ECFA、MOU完成簽署”、島內“達成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的三項準備。此說法立即引起兩岸媒體與學只的高度關注,不少島內專家學者質疑、批評馬英九政府“只要經濟成長與改善就業”,拖延、擱置政治性協商,讓台灣繼續在內耗中坐失機遇。趙春山為此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專門作出說明,他說兩岸啟動政治性對話,要先做好上述三項準備工作,而不是“三個前提條件”;台灣有意願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只是現在一軌進行政治對話的時機尚未成熟,不是故意在拖延。但是二軌的研究、交流早已在進行。他指出,馬政府會努力實現過去選前作出的承諾,只是要看甚麼時間。
從宏觀角度看,過去一年半兩岸關係的發展進展快速,超過了以往十餘年的總和。兩岸之間不僅簽署了9項協議,並達成多項共識;兩岸大三通的全面實現,以及金融MOU的簽署,為兩岸民眾與企業之間密切聯係搭建了便捷的橋梁。兩岸之間,氣氛祥和,大陸官民訪台之旅如過江之鯽,不絕於途,為台灣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增添了活力與動力。在政治關係上,“胡六點”的發表和台灣方面善意的回應,表明兩岸關係確已步入“和平發展期”。
然而,這個過程中也不乏雜音和阻礙。近期就有達賴訪台事件和高雄電影節熱比婭事件;台灣島內在野政治勢力持續不斷的反中反共,抵制、抗拒兩岸簽訂ECFA協議等。這表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期”絕非一帆風順,目前僅是步入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
和平發展初級階段應該如何界定,其性質、特點與內涵為何?這些都需要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仔細討論。我們在此僅是拋磚引玉,期望得到更多的政策、理論研究者們的回應,以更加細緻地豐富、發展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的理論架構。
所謂初級階段,表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還不穩定,彼此仍存猜疑,還在相互探索、適應、摸底的階段中。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兩岸結構性矛盾以及累積了60年的敵意短期內難以消除,兩岸現階段的政治互信仍然比較脆弱,尚在積累、構建的過程中。
政治互信是兩岸關係的基礎。目前兩岸最大的政治互信是雙方均認可“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有基本一致的立場。然而,何為“一中”,雙方卻未能達成一致。這是決定目前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的根本原因。
從思想源頭上看,雙方在思維模式上還存在很大差距:台灣仍難以擺脫冷戰思維,停留在冷戰格局的地緣政治模式中,在政策上對大陸至今不能準確定位,視為“機遇與威脅並存”;有學者將其解讀為在經濟上是“機遇大於威脅”,而政治上則是“威脅大於機遇”。此外,繼續依賴美國的軍售與保護,將安全保障付諸外人,期望美國介入來制衡大陸,以“維持現狀”。而大陸方面雖然以融合性思維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思維模式,但出於對台獨的警惕,時時考慮防範台獨復辟的可能;加上互信不足,不免小心翼翼。由此,我們不難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複雜性與艱巨性並存的特點所在了。
要和平、要發展、要繁榮,要安定是兩岸民眾的共同心聲,也是兩岸共同利益所在。大力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打造兩岸和平發展的利益機制,實現兩岸經濟繁榮,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也都有助於政治互信的建立。但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除了經濟利益的推動之外,最根本的是維護和強化雙方共同的政治基礎,如明確台灣主權歸屬,即關於“一個中國”的定義與內涵。這就是台灣學者張亞中所言,兩岸如何看待他們與中國的關係,有沒有台獨選項的可能。這個問題不解決,台灣的政治定位問題也就難以解決,兩岸要開展政治談判,簽訂和平協議自然會碰到阻礙。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的性質與特點告訴我們,發展兩岸關係,建構、深化政治互信是關鍵。正如趙春山所說,兩岸只要有互信,甚麼事情都可以談。如果沒有互信,明明是好話,對方也可能往不好的地方想。在目前階段,發展兩岸關係須循序漸進,先經后政,經政並行。但雙方均須為解決政治難題進行準備,創造條件,增進互信,共同努力。此次兩岸政軍學只的高層研討會就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部分,我們希望這樣的研討會越多越好。因為經過反復的思想溝通,認清彼此的共同利益和核心利益所在,互諒互讓,以中華民族的福址為最大公約數,解放思想,在和解共存中找到最佳的政治解決方案,邁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