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進黨能否解開兩岸政策的死結
|
民進黨最近弄巧成拙:9月中,黨主席蔡英文大概覺得因為利用“花博會事件”搞得北、高兩市國民黨候選人灰頭土臉,“形勢大好”,未來執政有望,需要進一步拉攏中間選民了;因而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兩岸政策穩定很重要,民進黨如果重新執政,將會延續前朝的政策。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島內各界人士和媒體的連番質疑:倘若重新執政會延續前朝兩岸政策,何以現在無論在文宣還是既定政策上仍拼命反對現政府的兩岸政策?既然在野時反對,又豈有理由重新執政時卻要延續?結論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已陷進退維谷、左支右絀的境地;民進黨人腦子沒有是非觀念,只有操弄民意的權術。難怪國台辦新聞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被問及對蔡英文的新講法有何評價時,只是簡單表示,“民進黨常常說辭反覆”;“不知道這是不是選舉語言”。
國台辦發言人的談話,顯示了大陸與民進黨相互之間毫無互信可言,民進黨的政治誠信在扁執政八年已經透支殆盡,而該黨新領導人上台後在此方面亦無建樹。否則,為何這麼重要的政策宣示卻完全得不到大陸及島內輿論的呼應,反而引來眾多的質疑與追問?!
蔡英文是兩年多前在民進黨的扁政府因內外交困、走投無路而遭民眾唾棄時接任民進黨主席的。她上任後,台灣社會普遍期待民進黨能清算扁政權的貪腐舞弊,重建黨的兩岸論述,令社會對民進黨的感觀徹底更新;民進黨內也曾有這樣的呼籲和反思的聲音。但遺憾的是,這個任務對於蔡英文來說無疑是不合適的,作為“兩國論”的主要策劃者,蔡英文註定不會、也不可能擔當這樣的重任。因而,兩年多過去,如民進黨大佬林義雄所言“至今沒有看到民進黨有明顯的改變”。
其實,無論是政府還是政黨,既然是由人組成的,就會犯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時糾錯,沒有糾錯機制。這也是衡量一個政府、政黨乃至一個個體是否僵化、老化、退化的標誌。
不糾錯、不肯改弦更張,本應受到民意的嚴厲懲處。但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似乎並未受到影響,卻反而聲望回復、氣焰高漲,接連贏下數個地方型選舉。原因何在?我們分析,主要可能有這麼幾條:
其一,蔡英文和民進黨惡意渲染馬政府兩岸政策及大三通、ECFA的後果,聲稱會導致四百萬人生計受影響、“喪權辱國”等,造成“速統”、“傾中”的社會錯覺,令長期生活在冷戰氛圍、意識形態仍未完全脫去冷戰思維餘緒的台灣民眾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加劇對未來的焦慮。
其二,有效地利用和放大了國民黨執政及政黨改革的失誤,刻意製造國民黨及馬政府無能的印象,分化、拉攏國民黨地方派系,在泛藍和中間選民中散佈失敗和失望的情緒;此外,由於經濟恢復需要相當時間,與民眾期望有較大落差,致使民意產生劇烈情緒化波動,馬政府民調一路走低。
其三,借用李、扁執政二十年推動本土化的慣性動能,以及民進黨人失去政權後的失落感和焦慮感,利用“台灣人要出頭天”的要求和意識,有意加劇族群和意識形態的塑造及定型,培養年輕骨幹,鞏固民進黨的核心族群。
其四,某些國際勢力明暗的支持和援助。他們製造輿論,混淆視聽,向馬政府施壓,營造新冷戰氣氛,以幫助民進黨蒙蔽民眾。
不花心思,做徹底的反省、糾錯和創新,以為憑著巧妙的言辭、新穎的包裝和技術操作層面的小小改良,就能向大陸及台灣民眾成功地推銷自己老一套兩岸政策,是民進黨人思維上的重大誤區。民進黨不糾錯,實質上是他們認為自己既往的思想路線和政策沒有錯;即便在執政時有差錯,也最多不過是某個領導人在道德操守和個人品質方面的瑕疵,以及屬於執行層面上的差錯。只要目前這一套還有市場和選票,還能繼續混得下去,就沒有認錯和糾錯的必要;也不必披肝瀝膽的洗心革面,然後費心費力地去苦苦思索、探究新的思想和路線政策。
“搗鬼有朮,也有效,但終歸有限。”民進黨這一套,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這不,一個“莫拉克”颱風,就將“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幌子刮到太平洋去了。更何況,民進黨和蔡英文的說辭永遠無法解開其兩岸政策的死結:台獨黨綱和反對、拒絕“九二共識”的立場。退一萬步假設,即罷民進黨能夠以欺世愚民手法再度執政,但不解開這個死結,能期望大陸會對民進黨延續國民黨執政時的政策嗎?一旦回復到“扁執政”的時空中,兩岸的和平發展還能保證嗎?兩岸的和平紅利還能共享嗎?不說別的,小小的台灣土產“鳳梨酥”還能賣到200億圓以上嗎?
看來,不經過民意的嚴厲懲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難以有重大創新和突破的。所謂的“十年政綱”,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如何糾錯以及在思想和兩岸關係理論政策上的創新和突破,將是對民進黨今後發展的重大考驗,也必將決定民進黨的歷史及未來命運!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