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2011年5月號,總第161期

【 第1頁 第2頁 】  
共同締造:修復與破解台灣的兩岸認同撕裂危機
  3月上旬,海基會舉辦“海基雙十兩岸雙贏”學術研討會,慶祝成立20周年。著名兩岸關係專家邵宗海教授在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引起與會學者及媒體的廣泛關注。邵教授以民調數字指出,台灣民眾的兩岸認同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出現日益明顯的撕裂,從九十年代初期的一成左右,到九十年代中後期發展至二、三成,而隨著民進黨2000年上台後發展至四成多,甚至在馬政府上台後,這種趨勢仍在延續,目前已經超過了五成,到了十分危險的程度。令他感到無法理解的是,為何近年來兩岸關係越來越好,但台灣民意越來越疏離?

  邵教授的困惑透露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隱藏的最大危機與障礙所在。

  “認同”一詞在政治學中含義豐富,它是國家、民族和社會群體構成最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基礎。缺乏認同,整個國家與社會就失去了凝聚力,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國將不國。當前,台灣島內兩岸認同的嚴重撕裂已經在兩岸關係上拉出一條分裂的鴻溝,也在島內部分民眾的腦中播下分裂的毒苗,這就是為甚麼台獨勢力在島內至今仍擁有活力的群眾基礎所在。

  台灣兩岸認同危機產生的原因很多:既有兩岸百年分離的歷史因素,也有外部國際勢力的挑唆與推動等等;但如同著名台灣問題專家陳孔立教授所言,最主要的,是台灣在國際上失去中國的代表權後,李登輝、陳水扁等新一代領導人利用台灣民眾對失去國際身份的不滿,選擇分裂路線,製造“兩國論”,大肆宣傳“一邊一國”,嚴重影響和撕裂了台灣民眾的兩岸認同。

  台灣出現分離主義思潮,其背景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逐漸富裕起來的民眾對當時較貧困的大陸有強烈的物質上的優越感。但在這種優越感不斷提升的同時,台灣卻在國際上“失去了他人的認可”,這就極大地挫傷了部分台灣民眾與社會菁英的自信與自尊心。他們在台灣社會步入民主化的過程中,以“另起爐灶”為招牌,選擇分離主義作為對抗國民黨專權統治和爭取新國際身份的道路。

  李登輝、陳水扁正是利用了這股分離主義的潮流。他們沿著這條道路,一方面妖魔化中國,一方面不斷偷換概念,拋出“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甚至乾脆拋棄“中華民國”,不斷強化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獨主張。馬政府上台後,由於沒有徹底清除李、扁錯誤路線與觀念,在兩岸政策上缺乏方向,未能及時提出展現美好願景的兩岸論述,反而追隨李扁時代營造的所謂主流民意,導致“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大為流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發展過程中,台灣的兩岸認同出現嚴重撕裂現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