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新: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靈魂和主旋律
今天我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與挑戰”這一議題展開討論,我先談談我的三點看法。一是大灣區合作的主旋律是什麼?有人說是開放。現在搞了這麼多自貿區,更多講金融怎麼開放,當然這一塊很重要,但我覺得開放的相對優勢已經沒有四十年前那麼明顯了。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改革。大灣區的經濟體制是很好的,但一方面很多市場化做得不夠,需要加強,另一方面有些是過度市場化,也需要反向改革。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創新。創新是靈魂,是主旋律。馬化騰說過一句話,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未來大灣區的發展,乃至我們國家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創新。韓正副總理在廣州講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第一個是“充滿活力的世界城市群”,第二個就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是這兩條怎麼結合?特別是香港,怎麼和大灣區的廣東城市進行協作?“河套地區”的概念我覺得很好,現在關鍵是“河套地區”是不是由香港主導?如果是由香港主導的話,可能還是傳統思維,能不能那麼快搞起來?會不會變成香港科學園的擴大版?香港科學園已經搞了快二十年了,要是在內地,早就有好多獨角獸、斑馬獸出來了,可是現在一個都沒有。怎麼真正把香港的科研優勢和大灣區的產業化優勢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舉個例子,2001年香港大學率先發明了戊肝疫苗,後來沒辦法產業化。因為香港的醫療制度很不錯,在法律方面非常嚴謹,但卻讓醫療機構不敢在香港做臨床測試。後來廈門大學做出來了,他們在內地做了三次臨床測試,收集了十萬個案例。很多人問,為什麼三藩市有矽谷?就是因為三藩市沒那麼多規矩。所以,創新和規矩怎麼結合,也就是香港的規矩和內地的創新怎麼結合,是很重要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覺得創新金融挺有空間,當然這是一個生態鏈,但政府要推動,這次上海就做了一個創新板。深圳在大灣區當中,創新金融是做得最好的。我們香港做得不夠。有很多朋友到香港來做高科技融資,但融不到,因為要三年報表。創新金融想做下去,背後沒有科技的支撐是很難的,包括基金都很難做。因為你不懂這個行業的科技是不是最先進水準,不敢投。在內地,創新金融做出成績的,往往都是有科技創新背景的人。舉個例子,清華大學有幾個投資機構,很多人都是從科技行業出來的,再做基金,做得就比較好。
大灣區要素的流動,也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一國兩制,三個海關,目前從貨物流動來看,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問題就是如何流動更快。但是資金流動和人才流動的問題很難解。資金流動難度可能在內地,人才流動難度可能在香港。資金流動這一塊,我在想,香港是不是可以先行?我們先進去,單線先行。還可以抓住一些特殊通道,比如創新金融、民生金融。現在香港企業在內地開戶,是開不了的。但是有一些情況正在改變,比如香港人想到內地註冊公司,已經可以開始了。一些門檻需要慢慢改變。
“優質生活圈”到底要做什麼?如果做出來與普通人的生活沒有什麼關係,那他們就不會歡迎了。香港住房緊張,能不能利用大灣區的土地優勢,打開一個局面?明日大嶼計畫很不錯,但是和大灣區、珠三角的城市沒什麼關係,而且耗時較長、成本較高。能不能在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填海60-100平方公里,給香港人解決住的問題?那裡坐船過來很快。還可以在那裡建造東方大港,包括香港和深圳的港口,也可以遷過去,這樣土地就騰出來了。還有創客中心,也可以搬過去,很多年輕人就會過去。這樣那裡會成為珠三角的明珠。總的來說,我覺得大灣區建設需要有一個大的、振奮人心的抓手。另外,現在香港的醫療和大灣區的醫療完全不一樣,這個如果不打通,優質生活圈就少了一大塊。香港的醫療以公益為主,內地的醫療則以賺錢主導,藥品品質差異很大,內地需要向香港多多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