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世界”與“和諧中國社會”如何相輔相成、前呼後應?
“和諧哲學”爲何產生於東方?它的文明傳統對當今世界有何啓迪?
避免文明衝突與美國誤解,中國需推行甚麽樣的方針、政策?
中國發展策略的轉變對“和諧世界”有何意義?
胡錦濤主席九月中旬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提倡建立“和諧世界”。行家認爲:一則這對當前中國越強大世界就越緊張的形勢下可以幫助減少避免安全困境的出現與減少難堪程度,二則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派發展成反美、反西方、反猶太——基督文明的恐怖抗爭,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打恐等使國際關係持續緊張、世界和平與發展出現危機時可以起緩衝與調和作用。與此同時,中國針對自己進入“矛盾凸顯”階段想用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指導方針推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也需要內外一致,使“和諧世界”與“和諧中國社會”相輔相成、前呼後應,前者成爲後者在國際上的擴張與延伸,後者成爲前者逐漸實現的樣板與模式。我完全贊同上述這一切思考,支持中國以“和諧”來調整國內建設的“小氣候”和國際相處的“大氣候”。
和諧哲學與鬥爭哲學
我們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來看,就知道維什麽中國會積極提倡“和諧世界”。人類文明主要是“和諧哲學”(harmony ethic)與“鬥爭哲學”(struggle ethic)兩大方面合成。孟子在兩千多年前發出“人之所以异于禽獸者幾希?”的感嘆,關鍵就是促使人類走出“自相殘殺”與“互相殘殺”的怪圈。起初是人類停止“自相殘殺”而不斷繁衍,在數量上超過其他種類的動物;後來人類對其他動物也停止射獵殺害,而是發展畜牧業,把野獸變成家畜,人畜共同繁榮。在這一基礎上,《周易》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使中華文明重“生” 、輕“殺”,和印度哲學的“ahimsa”(漢譯“不殺生”或“非暴力”)相輝映。為甚麽中國和印度變成今天世界上唯一的“十億”人口以上超級大國,基本上出于這一文明因素。
我們走進全世界著名博物館看埃及、巴比倫、希臘等古文明,他們的崛起早於中國、力度大於中國,幾千年以前就那麽輝煌,為甚麽竟“晉代衣冠成古丘”了呢?主要因爲它們注重“鬥爭哲學” 、缺乏“和諧哲學”。一直到今天,東西半球之間的主要差异就在于這一區別。所以,中國今天提倡“和諧世界”是最恰當、最有資格、最有能力的。
發揚和諧哲學的文明傳統
從這一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中國提倡“和諧世界”就應該充分發揚本國“和諧哲學”的文明傳統。我可以籠統地舉出三點:(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二)“和為貴”,(三)“君子和而不同”。現在就這三點分別簡單闡述。
第一點,“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噢和”,這是《老子》的話,從根本上分析“陰”與“陽”調和成“氣”,説明“和”是自然的重要規律。有了這樣的認識,“和諧”的世界觀就會應運而生。現代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列寧說的“對立的統一”就是老子這種認識的現代化。換句話說,事物內在的旋律正是它一正一負因素像原子內部帶正電的核子與帶負電的電子那樣結成和諧的穩定。也就是說,“和諧”是世界存在的本體論的最基本觀念---“和諧”保證存在,“和諧”的喪失導致毀滅。
第二點,“和為貴”,我們可以用現代的觀點來解釋這個“貴”字,把“和”看成事物發展中最寶貴、最理想、最有利的現象。這樣就使我們具有和諧的價值觀。這和剛才談到的第一點有關,因爲和諧”是保證存在的必要因素,它就是存在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和諧”不只是一種精神,而有物質的屬性,是看得到、摸得著、能夠感受、享受無窮的。
第三點,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與“小人同而不和”相對,展示出社會團結中的兩個不同層次。“同而不和”指的是沒有原則、“一團和氣”的相處,結果矛盾無法調和而鬧翻。“和而不同”是一種“求同存異”的交際關係,不但要有“一團和氣”,而且要明確彼此之間的分歧,理性地解決矛盾,最後達到“志同道合”的境界。這是“和諧”關係實踐的藝術與技巧。
中國提倡“和諧世界”必須先從自己做起:一方面,中國內部要變成“和諧社會”的樣板,讓別國來觀摩、仿效。但是,千萬不要到別國去“傳教”,革命不可輸出,“和諧社會”也不可輸出。另一方面,中國先要把中外關係中不和諧的暗點轉變爲和諧的亮點,才能夠在國際上叫得響。
和諧世界:中外關係大觀
我們可以從橫的塊塊與縱的條條來分別觀察當今中外關係中和諧與不和諧的犬牙交錯形勢。從橫的塊塊來看,中國和歐盟的關係可以說是最和諧的,其次是中國和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加拿大與東盟國家,再其次是中國和俄國以及中亞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南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裏蘭卡、印度與緬甸)基本上都是和諧狀況。至於中國與中東、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之間,除了少數(伊朗、蘇丹、以色列、墨西哥、巴西)以外,可以說是“灰色地帶”,既不能說是和諧的亮點,也不能說是不和諧的暗點。
最後剩下中日關係和中美關係。兩者都極端重要,都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中日關係基本上是外緊內鬆,兩國實際上是“同文同種”(日本“倭族”是從華北過去的),戰後文化上關係很好(比“九一八事變”前更親密),經濟上關係更好。只是最近幾年小泉政府的某些政策與姿態引起了中國公衆產生反日情緒,造成連鎖反應。我們本著前面所說的三點精神是容易把中日關係中不和諧的暗點消除的。國民政府考試院長戴季陶(他于一九四九年看到國民黨大勢已去而自殺,沒有跟他的摯友蔣介石去臺灣)曾經說過:“中國強,日本就是妾;中國弱,日本就是賊。”這話道出了中日關係的中心關鍵。只要中國自己不亂、不垮、不分裂、不衰弱,日本軍國主義就不會復活。只要中國不自暴自棄,中日關係這一共生式的和諧亮點是永遠不會熄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