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透視
2023年2月號,總第302期

島內“台獨教育”發展演變與對青年“國家認同”的遞進影響
鍾鴻(漳州)
閩南師大歷史地理系學生
王建民(漳州)
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摘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心理基礎是台灣民衆的“中國國家認同”,而正處於思想萌發和激進時期的台灣青年在思想上的“國家認同”,對於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科學教育與國家認同觀的形成有緊密的關係,台灣教育政策的變遷對民衆的“國家認同”觀產生了重大影響。扭曲真相、重塑認同、歪曲史觀的“台獨教育”割裂了兩岸精神紐帶,解構了“一個中國”的根基。因此為早日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加強文化溝通和教育,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塑造台灣青年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具有重要意義。

  台灣民衆的“中國國家認同”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心理基礎。幾十年來,台灣民衆的“中國人認同”不斷下降,尤其是台灣新生代的“中國意識”退化嚴重。台灣青年群體的國家認同分歧逐漸減少,即以“台灣認同”替代“中國國家認同”的情況逐漸增多,“台灣人”認同成為自我身份認定的主流。而台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因此解決台灣問題需從文化教育入手,溯本求源,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點。習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強調:“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青年之教化需要從教育抓起,本篇從國家認同的角度下審視台灣教育政策的變化,聚焦主流意識形態對台灣青年思想肇建的作用,并提出合理的對策,望對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發揮借鑒意義。……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