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喜中有憂的兩岸關係
|
章念馳(上海)
東亞研究所所長
|
建立了對台新政策
中國人想在廿一世紀完成三件大事:第一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擺脫貧窮落後,步入小康社會乃至富強國家之列;第二要推動建立一個公正、合理、和諧的世界新秩序;第三要完成歷史遺留的海峽兩岸的最終統一。這三件事是國家意志,人民宿願,也符合世界各國利益。而廿一世紀的頭十年,中國最重要的事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務是千頭萬緒。而台灣當局正是利用我們專注發展,打出了「台獨時間表」,計劃從二○○三年提出「公投法」──二○○四年「公投入憲」──二○○五年啟動「二次憲改」──二○○六年提出「憲改方案」──二○○八年五月二十日前完成「公投複決」──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二○○八年底完成獨立建國。
中國大陸新一代領導人,根據廿一世妃的三大任務,根據發展了的兩岸關係新情況,與時俱進地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與遏制台獨的系列新主張,這新主張在二○○五年一月廿八日的紀念「江八條」十周年大會上賈慶林作了全面闡述。三月四日胡鑄濤在全國「兩會」期間又作了四點表述,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決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將我們的對台政策作了高度概括,在這原則下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在這個法律的引導下,出現了兩岸交流的新局面,主動落實許多改善兩岸關係的新舉措,並邀請台灣在野黨先後訪問大陸,建立了黨對黨交流機制,以及發展兩岸關係的系列論壇。這一切台灣絕大多數同胞是滿意的,大陸同胞也是給予了高度肯定的,我們終於重新掌握了兩岸關係的主動權。這也有助於台海乃至亞太的和平與穩定,一切不抱偏見的國家也都給了正面肯定。
胡錦濤在會見國、親、新三黨領導人時,對兩岸關係規律與發展,作了全面總結與闡述,概括而言,即是:一是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二是要加強經濟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三是要開展平等協商,加強溝通,擴大共識;四是要鼓勵兩民眾加強交往,增進了解,融合親情。胡錦濤告誡我們;要「勇於放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陳舊觀念,摒念不符合兩岸同胞根本利益的一己私見,真正從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的現實和未來發展出發想問題、看問題、談問題」,但是「構建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必須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礎」,這就是「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胡錦濤的這些主張,務實而充滿善意,統領了大陸的對台工作,開創了一個很好的對台工作新局面。我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對台研究的專家,對此感到高興和滿意。
正在改變台灣民眾的認同
兩岸關係之所以如此複雜艱巨,是因為台灣民眾有著一段特殊的經歷。他們曾經歷了一段「化外時期」,被荷蘭佔領三十八年之久,又被鄭成功佔領二十多年,作為「反清復明」基地。被清政府招安後實行長久的海禁,使他們遠離祖國。甲午戰爭後又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棄嬰」飽受喪國之痛。在「日據時代」,台灣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從思想、文化、教育、歷史、語言、文字各個方面被灌輸「皇民化」教育。直到一九四五年十月隨日本戰敗而台灣光復,台灣同胞是無不歡欣鼓舞慶祝回歸祖國懷抱,但回歸後的台灣同胞又受到國民黨政權的不公對待,「二.二八」的殘暴鎮壓,讓無數無辜非命於祖國親人的槍下,讓他們回歸後喜悅熱情迅速下降。一九四九年後,國民黨政權退據台灣,將台灣作為「反共復國」基地,在台灣實行「白色恐怖」,讓台灣與祖國再次隔絕,台灣同胞再次淪為「二等公民」。在國民黨治台的四十多年中,始終貫穿了反共教育,而李登輝主政的十二年,加上陳水扁主政的五年多,他們又把反共教育變成反中教育,瘋狂地「去中國化」,形成了兩岸「四百年的疏離,一百年的隔絕,五十年的對抗」的格局。
這樣一段經歷最終讓台灣同胞對祖國的認同產生了混亂。當年他們飄洋過海,穿著傳統的「唐衫」,認同是「唐山」人的後代,信仰媽祖關公。但日據時代,教育他們的是「落後的支那」,認同「唐山」就是「清國奴」,要他們以認同日本為榮。日本戰敗後,台灣同胞齊慶回歸祖國,都以重做中國人為榮,但國民黨威權統治教育他們的卻是一個污名化的祖國,祖國成了落後、專制、苦難、匪酋代名詞。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則是製造一個「民主的台灣」與「專制的中國」的對立,他們精心地將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加以塑造,培育了新的「國族觀」,完全將台灣與祖國大陸對立了起來。
台灣民眾的意識,從「日據時代」對抗日本佔領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樣的「台灣意識」,到國民黨「威權時代」變成台灣人要自己當家作立「出頭天」的新「台灣意識」,到「台獨執政時代」又演變成「台灣是台灣、大陸是大陸」的「台灣主體意識」。這種認同混亂,具體表現在對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身份認同上的混亂,以及對「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國」的國家認同的混亂。
要撫平歷史造成的創傷,要治愈認同造成的混亂,需要我們有極大的耐心,要找到正確的方式,這就是胡錦濤提出的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循序漸進;要廣泛交流,增進了解,融合親情;要共同發展,互利互惠,共同繁榮;要對話談判、平等協商,共創雙贏。通過經濟、文化、政治、教育、法律多個平台,相互融合,逐步建立兩岸新的共同經歷共同記憶共同感情,走出認同的誤區。這些精神在「反分裂國家法」中都有全面闡述,上升到了法律層面。這一年來無論是給台灣果農的零關稅,給台主的同等待遇,給國寶熊貓,給記者增加逗留期,給出入境簽證便利,允許赴台旅遊,邀請國親新來訪,組織各種論壇……都是按法律有針對性地去改變台灣民眾認同的,今後還會做更多令台灣民眾滿意的事,使他們以做中國人為榮,認同中國為譽。因為我們認識到,統一就是一個相互認同互相融合的過程,而兩岸的交流、三通、談判就是這過程的載體。經歷了二十年的兩岸起伏,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正確道路,這是可喜的。
台獨危險高峰期尚未過去
在中國大陸努力之下,兩岸關係正在出現和緩趨勢,但台獨的威脅依然存在,尤其陳水扁與李登輝推動的「二階段憲改」,繼續推動台獨時間表,致力推進「法理台獨」,企圖從法律上割斷與中國大陸關係,這是諸多台獨形態中最為嚴重的台獨,它將直接衝撞我《反分裂國家法》底線,為兩岸乃至亞太地區和平帶來威脅。
陳水扁的台獨主張,在島內屢屢受挫,修憲或制憲的門檻也更高了,少數人想通過修憲與制憲來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企圖是更加困難了。但他們依然不顧一切推動所謂的「二階段憲改」,他們真實目的並不是要修正憲法中不合時宜之處,而是要通過大規模修憲,並強調這種憲改是在沒有大陸人民意志參與下完成的修憲,將誕生一部完全屬於台灣人民自己建立的新憲,從而構成一個新國家的全部要素,去宣告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的新國家。這是十分危險的,也是令人憂心的。
陳水扁一意孤行,鋌而走險,並不是為了甚麼崇高理想與目標,說到底是為了撈選票,為選舉製造議題,用煽情來製造效果。只要有了選票,就有了權力,有了權力就有了利益,民進黨執政近六年,用權力蠶食公共利益魚肉百姓之烈,蓋過於以往任何一朝一代,即是最好的例證。年底的「三合一」選舉,乃至今後的一系列選舉,民進黨選情都吃緊,再用「愛台賣台」、「統獨、族群、省籍」這一套去打擊對方,已被連宋來訪大陸破了罩門,因此改用「二階段憲改」來作政治動員,企圖再次激化意識形態矛盾,來增加票房價值。
陳水扁一伙執政後,以權歛財,貪瀆腐敗,短短幾年,已經民怨沸騰。近期發生的股市禿鷹案、高捷泰勞弊案、林文淵濫吞花紅案、高速鐵路延宕案、中華電信釋股案,無不與其一伙有關。如此貪瀆,使陳水扁支持度下降到百分之廿五,民眾不僅飽嘗了民進黨的言而無信,讓台灣空飄空轉,更領教了他們以口水治台,人民已高度厭惡了。民進黨內少壯派不得不割袍斷義,發起「新民進黨運動」,以示與陳水扁一伙之區別,以免在年底選舉中受其牽連。當年支持民進黨的一些重要人士也紛紛指責民進黨的不義,民進黨內部矛盾也在激化。短餖幾年就出現了如此之多亡兆,說明了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陷入困境的陳水扁,是棄惡從良,還是孤注一擲,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應該看到,陳水扁極有可能利用掌握的權力,加快台獨步伐,製造新的台獨事件,大搞「公投制憲」有意衝擊《反分裂國家法》底線,形成兩岸緊張,製造混亂,在亂中在苟延殘喘。對這種危險性,我們絲毫不能放鬆警惕。因此說,當前的兩岸關係是喜中有憂,台獨危險高峰期並沒有過去,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和掉以輕心。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12月,總第96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