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具有社會交際工具與民族文化認同的雙重功能。語言是族群意識的核心,攸關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共同的語言認同是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基礎。近些年來,民進黨當局持續以語言為工具落實所謂“去中國化”,企圖改變植根於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本文通過大量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發現,在台灣地區,民進黨當局極力推動的以閩南語為基礎進行的所謂“國語化”,不僅僅停留在政策層面,更對台灣青年的語言認同產生了重要的錯誤導向作用。台灣地區青年擁護閩南語(台灣地區稱“台語”)為所謂“官方語言”,認為閩南話比普通話更為親切,這顯示島內語言文化認同出現嚴重的本土化態勢。這一現象應引發兩岸各界有識之士高度警惕,大陸宜加強語言安全的戰略性佈局,將台灣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國家語言文字整體規劃當中,建立語言文字的對台工作體系,建設兩岸語言文化智庫,夯實兩岸融合發展的文化基礎。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台灣現有常住人口2383.4萬人,其人口比例分別是:台灣16族原住民2.48%,漢族96.42%,其他1.10%(包括來自越南、馬來西亞等外籍人士)①。依照一般通俗的分法,台灣人分為本省人和外省人。1945年前在台灣生活的被稱為本省人,1945年後隨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的中國大陸人及其後代被稱為外省人。本省人又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1993年,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濁水及葉菊蘭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說,把台灣人分為四大族群,即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族群成了政治操作的工具,經過多年,台灣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形成相當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張。另有新住民56萬9851人(統計時間自1987年1月至2021年12月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