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6年1月號,總第97期

【 第1頁 第2頁 】  
「孿生明星」:波蘭新總統萊赫.卡欽斯基
趙為民(北京)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兄弟倆都很有頭腦,說起話來像學者,但在工作中極有領導才能」,萊赫兄弟的政敵這樣評價他們。萊赫出任司法部長後大力打擊犯罪活動,受到公眾的普遍支持,成為繼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之後波蘭最受歡迎的政治家。這也容易遭到政敵忌妒。二○○一年波蘭爆發「部長連環辭職事件」,貪污案等醜聞使政府陷入困難境地,萊赫也被解職。但二○○二年十一月他又成功地當選華沙市長。萊赫在擔任華沙市長期間不斷成為新聞焦點,如反對舉行同性戀遊行、建造了華沙起義博物館、為抗議美國的歧視性入境檢查而拒訪美國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利用這段期間建立起堅定打擊腐敗的清廉形象,在波蘭政壇獨樹一幟。而在此期間,哥哥則一直擔任黨主席,兢兢業業地工作並到處宣傳他的政治理念,使他們的人氣急劇上升。東歐劇變之後,波蘭政府開始了左右翼政黨輪流執政的局面,但波蘭人民對中左政府並不滿意。二○○一年,萊赫與哥哥共同組建了自己的右翼政黨──法律與公正黨,希望「徹底改變波蘭政治的基調」,但提出了發展教育和經濟、與貪污腐敗作鬥爭、對農村進行結構改造、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等主張,因而該黨一成立就取得不俗成績,並得到波蘭中下層百姓的歡迎與支持,他們也在政壇上站穩了腳跟。二○○五年三月,萊赫正式提出競選總統,猛烈抨擊腐敗現象,誓言打造廉潔政府,保障社會福利,贏得人們青睞。大選開始後,兄弟倆並肩作戰,攜手競選總統和總理,每天至少要通六次電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聯盟,競選活動搞得如火如荼。在首都華沙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哥倆的競選海報、標語。不過為強調個性,避免重覆,兩人的競選風格、特點和形象各不相同,兩人也避免在同一場合出現。最終結果是,萊赫意外獲勝。 

  萊赫意外獲勝法寶 

  萊赫能夠在大選最後「後發制人」,反敗為勝,究其原因:一是其中庸偏右思想獲大眾青睞。萊赫能夠把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價值觀、家庭觀念和高社會福利結合起來,走中庸偏右之道,反對墮胎和同性戀,恢復死刑,支持減稅,承諾維護波蘭福利國家的性質,增加養老金和對農民、礦工的補貼。他堅定自己的關於自由市場的政策不應當減少對貧困者的社會福利的主張贏得很多窮人的支持,甚至得到了波蘭最具實力電台的支持,在東部窮人那裡也獲得了更多選票,在大選中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圖斯克則是自由經濟的堅定支持者,並希望採取「統一所得稅」制度,廢除現行的「累計稅」制度,立場過於強硬。

  二是圖斯克在競選衝刺階段自毀長城。圖斯克在競選最後一個星期,缺乏清晰(執政)觀點,競選總部也不夠活躍,其民意支持率相對下降。

  三是候選人性格和形象助萊赫取勝。萊赫更具進取心,在外交、經濟、社會等領域觀點明確,態度強硬。萊赫出生於一個愛國的家庭,在個人生活上有著堅定的原則,能與腐敗作堅決鬥爭。他承諾要求德國對二戰時期的侵略作出賠償和增加社會福利無疑獲得六十歲以上老年人的支持。而圖斯克性格較為溫和,圖斯克個人在競選過程中曾經出現立場的搖擺,為了爭取更多選票而使自己的觀點顯得前後不一致。他爺爺在戰爭年代曾經參加過德國軍隊,給人印象不好。

  四是對手相助。萊赫得到了在第一輪總統選舉中落選的波蘭自衛黨領導人安杰伊.萊佩爾支持,使得這次選舉中百分之八十的萊佩爾支持者的選票流向萊赫。

  五是哥哥「犧牲」總理寶座。雅羅斯拉夫本應成為波蘭總理,但為了打消選民「波蘭真的要被卡欽斯基家族統治了嗎?」這樣的憂慮,把弟弟推上總統寶座,毅然放棄總理寶座,推薦黨內經濟學家卡齊米日馬爾欽凱維奇為新政府總理,成功地幫助弟弟登上了總統寶座。 

  新總統的內政外交政策取向 

  盡管哥哥宣布退出總理職位,但是萊赫希望兄弟倆共同進退政壇。同時,哥哥領導的黨也是議會中最大的黨,在議會依然擁有很大權力,也便於自己幕後操縱。因此,波蘭可能出現實際上的兄弟同治局面。何況,父子兄弟為爭奪最高權位而自相殘殺的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而萊赫兄弟卻不是這樣,難能可貴,即使是名正言順的兄弟同治也無可厚非,此其一;其二,萊赫主張回歸傳統價值和保護國家利益,將會導致波蘭政局向右翼傾斜。萊赫一直牢牢抓住腐敗和法制問題不放。直到現在,波蘭舊體制、腐敗和裙帶關係依然如故,這不是新總統希望看到的。因此,波蘭將面臨大的改革。

  波蘭人對前蘇聯的憤恨簡直可與憎恨德國法西斯相比。波蘭曾對烏克蘭的「橙色革命」予以支持。波蘭經常對俄羅斯盟國白俄羅斯的反對派予以「鼓勵」。萊赫宣稱:俄羅斯正在試圖使用能源這個手段來恢復蘇聯時代的影響力,俄羅斯總統普京必須在他訪問莫斯科之前先來華沙,還批評克瓦希涅夫斯基總統去俄羅斯的次數過多。他曾譏諷蘇聯紅軍在二戰時的行為,還以一九九六年被炸死的車臣匪首杜達耶夫的名字來命名華沙的一個環形路口。萊赫還表示要挫敗德、俄興建繞過波蘭的波羅的海海底天然氣管道計劃,而且將德俄兩國修建北歐石油管道計劃(該管道繞過波蘭)與二戰期間斯大林和希特勒秘密簽署協議瓜分波蘭相提並論。萊赫在選舉期間大打「反德牌」,要求德國賠償等,認為這樣能贏得老年人的支持。

  波蘭將保持目前北約組織的地位並加強和美國的關係。如果美國向波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經濟援助,萊赫將考慮延長在伊拉克駐軍期限。萊赫計劃盡快訪問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梵蒂岡等地。布什在萊赫當選的當天就電話祝賀,並邀請他在第一時間訪問美國,支持波蘭在伊拉克駐軍,批評德、俄沒有對波蘭進行賠償。但是萊赫在二○○四年由於不滿美國要對入境的波蘭人驗指紋的新政策,斷然取消了對美國的訪問,憤然地說:「只有當無須對波蘭人進行拍照和記錄指紋時,我才會去美國。」萊赫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堅持在二○一○年就波蘭是否採用歐元實行全民公投。萊赫當選當天,歐盟委員會警告他如果繼續反對同性戀的權利或推動死刑的實施,根據尼斯條約的規定,將剝奪波蘭在歐盟的投票權。二○○四年入盟後的波蘭很快就獲得一個「麻煩製造者」的名聲──無論是在歐盟憲法草案和歐盟預算談判中,波蘭都爭吵不休,被指責「缺乏歐洲的妥協精神」。

  萊赫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國內貪污腐敗盛行、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八,波蘭被評為歐洲最腐敗的國家,他要兌現競選承諾並解決這些問題;他還將與圖斯克兩派聯合組閣執政,但其政策上主張大相徑庭。能否化解兩黨矛盾,完成新政府組闊,也是新的考驗;萊赫主張的國家干預經濟、主張未來對是否使用歐元進行全民公決等保守主義做法在西部不太受歡迎;另外,波蘭加入歐盟後,德國是波蘭的主要補貼國之一。波蘭大部分能源也需要從俄羅斯進口。波蘭僅發展同美國的關係,而與德、俄交惡不符合波蘭自身的利益;此外,大多波蘭民眾反對波蘭在伊拉克繼續駐軍,也是萊赫面臨的一個難題。

  (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