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頁 第2頁 】  
和諧世界的三個立足點
譚中(美國)
旅美退休教授
  從全球的局勢來看,建立“和諧世界”有三大關鍵:(一)中國在發展規律上能否牢牢掌握“溫和”(moderation);(二)中國在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上如何擺脫“對立”的糾纏、大踏步向前邁進;(三)中國人正在走出國門,中國在世界上的立足點正從國內伸出另一條腿像圓規那樣在世界地圖上劃出圓周,如何妥善引導這一牽涉到世界全局的大動向。這是中國在建設 “和諧世界”上應該有的三大立足點。

  讓“溫和”成爲主旋律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通蘇透Robert Sutter教授新書《中國在亞洲崛起》(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s)對中國政治風度變遷的總結是:毛澤東時代逞强,鄧小平時代暫時低調、但等待東山再起,江澤民時代有好大喜功傾向,胡錦濤時代採取溫和外交,使得中國在亞洲越來越得人心。他在結尾向美國政府獻計說:“似乎不應該把中國最近崛起的重要性誇大到促使美國對亞洲國家施壓、要它們在中美之間任擇其一的程度。”他繼續說:“過去亞洲國家避免親美疏華的部分原因是怕中國對它們肆虐。現在這些國家避免聯美反華是害怕在喪失了中國友誼以後就沒有機會從一個友好而經濟上活力强大的中國那兒得到種種利益了。” 蘇透在書中還透露,除了俄國、日本、印度以外,像韓國和許多東南亞國家都“被中國軟威力的强大而有魅力的攻勢爭取過去了”。

  英語喜歡諧音配對,比方說,在同一句話中說“use”(利用)和“abuse”(濫用),更能表達事物的辯證。孰是“利用”孰是“濫用”?人們辨別兩者的標準實際上就是“溫和”:凡是行動克制在溫和程度中就是利用,超過了溫和的程度就變成濫用。這樣來討論問題,就必然回到人類經典著作中提倡“和諧”最有名的文獻---《中庸》。孔子的解釋是:“時中”(隨時隨地保持溫和、恰如其分)就是“中庸”,“無忌憚”(失去節制)就是“反中庸”。他又說,“君子和而不流”和“中立而不倚”都是最堅强的表現(“强哉矯”)。他更强調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世界上任何事情(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容易做到,要能堅持中庸(永遠保持溫和)却是最最難的,因此中庸是世界上最高的行爲標準。這就是我所建議的和諧世界在新年的第一個新立足點:掌握溫和,使它變成立國、崛起、內政、外交的主旋律,隨時隨地注意不放鬆它。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獲獎新書《世界是平的》作者福里德曼說:“哥倫布發現世界是圓的,我發現世界是平的。”意思是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現在能和美國等先進國家平起平坐、在同一起跑綫上競爭。我認爲:這世界既是圓的、也是平的、更是“馬賽克”(mosaic)的(黑白相間)。我住在美國的親身經驗是:美國人既和藹可親又凶狠無比。你走在街上,陌生人會親切打招呼說:“你怎麽樣?”在小區公路旁散步會有汽車停到你旁邊問:“我可以幫忙嗎?”如果你開車撞了美國人的汽車,對方馬上打電話,警察立刻趕來,不管是誰的錯,你都得賠人家的修車費(而且大大超過修復撞壞處的費用)。這就是說,美國社會有溫和的地方,也有凶狠的地方,黑白相間。我看其他社會也都一樣。建設和諧世界的任務就是要把凶狠的黑點化成溫和的白點。這個工程比中國崛起要偉大千百倍。它能完工的話,中國根本用不著崛起,子孫萬代却會受益無窮。

  擺脫“對立”的糾纏

  現在探討第二點: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毛澤東對這列寧的觀點特別欣賞),要善於應付,就要巧妙地擺脫“對立”的糾纏,使自己能大踏步向前邁進。《《老子》和《中庸》一樣提倡和諧,但理論上比《中庸》分析得更高深。《老子》說,最理想的境界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組詞告誡我們不要採取鋒芒畢露的立場,不要捲入是非糾紛;要百花齊放、各顯光彩,要彼此通融、無分黑白。

  《老子》的“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就是避免鋒芒、遠離是非的做人處世策略。《老子》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把宇宙比作風箱,越抽就越不安靜(“動而愈出”)。這個“風箱”的比喻幫助我們看到“對立”的産生規律:有些事情,你不去炒作,就有可能自然消散;你越炒作,就有人越起勁地和你對立。比方說,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剛開始並沒有太大象徵意義,現在不但變成中日關係疙瘩的關鍵,而且正在負面影響亞洲的多邊合作。小泉或任何日本領袖像未亡人一樣哭軍國主義陰魂的問題,中國人應該怎樣看待,中國政府應該怎麽反應,這不是一兩句話談得透徹的。我在這兒祗想指出,天下這麽大,像這種令人看不順眼、甚至令人痛心的事在在皆是。如果從建設和諧世界的觀點出發,總得想出一個較好的對策來。寫到這兒,不禁想起數十年前,印度政府對西方作家批評印度或對印度不敬的書本總是禁止發行。有一對英法作家合寫了一本對印度獨立運動頗帶貶義的《夜半的自由》,故意找了孟買一個出版社。他們的打算是:書一出版就會被禁,被禁了就會變成國際頭號新聞,人們就會爭相購書。印度政府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書出了不禁止,當它沒出、不加評論,人們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興趣,作者的目的落空。小泉拜神也好,其他事情也好,中文媒介報道了、注意了、敏感了,等於在客觀上幫別人製造英雄形象。二零零年台灣總統大選時曾經有過這樣的“幫助”陳水扁的教訓,最近兩年對他不置一詞,他失去了利用中國反對他而爲自己做秀的機會。

  關於“對立”問題,最近北京《環球時報》上有一篇以《美中和平共處取决於美國》爲題的權威性文章,前半部闡述“美國一直在努力保持與中國的接觸,在廣泛的領域和問題上與中國對話、協商,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後半部談論“美國政府也在很多重大領域和問題上堅持與中國的不同、分歧、矛盾、對立,甚至有時的對抗”。還詳細談到“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人權’上”、“台灣問題上”以及“美國對中國發展的警惕與防範”三大“對立”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