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2月號,總第9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三合一選後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系

  賴士葆:選舉基本維持基本盤局面
      民進黨並未大敗




  對於三合一選舉,我想強調的是,民進黨並沒有如外界講的所謂大敗,因為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的得票一直在百分之四十一到百分之四十三之間,最好是四十三,最差是四十一。過去民進黨在地方首長選舉中之所以能夠獲勝,都是因為泛藍分裂。台灣中部以北,藍軍的基本盤一直比綠軍的基本盤大。因此,藍軍最大的功課就是整合,祇要整合出一組人馬,加上適當的選舉技術,藍軍一定贏。這一次選舉,除了少數幾個地方如宜蘭外,都是基本盤。

  老實說,這一次民進黨並沒有輸,綠軍也沒有輸。那麼是誰輸?是陳水扁輸。選後,陳水扁的民調一路掉到百分之十。

  對於陳水扁的元旦文告,老實說,祇有百分之十支持度的總統,誰還會在乎這個文告?沒有人會在乎,影響不大。發表文告之後,陳水扁的支持度提高到百分之十三,但增加百分之三是在誤差范圍內。一個祇有百分之十幾支持度的政治人物,如果在西方早就被罷免了。但是台灣的制度設計,既不是總統制,也不是內閣制,實際上是超級總統制,因為罷免的門檻很高,人民根本無法拉他下來。

  陳水扁元旦文告主要是要告訴大家,他還是老大!他祇關心他的權力有沒有跛腳。那麼甚麼可以證明他有沒有跛腳呢?就是一月十五日的民進黨主席選舉。如果阿扁指派的游錫堃落選,阿扁就會徹底垮台,會遭到整個綠軍唾棄,所以他自己輸不起。如果游錫堃贏了,陳水扁又可能對元旦講話的一些內容進行修正。其實,現在兩岸進行當中的,比如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協商,並沒有中斷;包機問題也繼續在談。 

  兩岸交流勢不可擋
  台灣沒有說不交流的本錢

  對於兩岸未來走勢,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跟接觸,我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非常務實的政黨,他們跟民進黨許多政治人物也有接觸;去年反分裂法通過後,大家都注意第八條以非武力手段的部分,我個人覺得其實重點是第六條──軟的更軟、對台灣更好。民進黨比較習慣於面對台灣很不好的共產黨;當共產黨對台灣很好的時候,民進黨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前面幾位講的,我都同意,李主任講的化解敵意,追求安全、尊嚴、對等,沒有人會反對。從這個角度、從實質面來講,其實藍綠之間區別不是很大;老實說,看你嘴巴怎麼講而已。

  以現在來講的話,陳水扁這個文告之後,你說兩岸會不會持續交流?答案當然是當然會持續交流,台灣沒有說不交流的本錢。台灣去年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三百三十億美元,加上香港超過五百億美元,台灣整個年度的貿易順差祇有六十億美金。資料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台灣沒有關閉交流的本錢,阿扁元旦講的那些話,祇不過讓廠商的交易成本提高而已。

  最後講幾個數字,生產力中心過去的董事長石滋宜說,假如我們沒有實施戒急用忍,而是跟大陸一起成長的話,台灣現在的人均國民所得可以達到二萬五千美元。他說,我們跟大陸沿海地區同樣的經濟成長率,再打一點折扣回來,再扣掉幣值的因素,大概可以到二萬四到二萬五千美元,但現在台灣祇有一萬四千美元。

  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一萬四左右,韓國當時是七千塊,但韓國現在已經到一萬八千美元。韓國拚的是甚麼?韓國一樣,離中國大陸很近,韓國內部也跟台灣一樣,祇是沒有統獨問題,韓國也是面臨兩個挑戰:對於是大舉進軍中國大陸還是踩剎車,韓國跟我們一模一樣,一直在那裡辯。但後來主張大膽進軍中國大陸的人比較多,結果他們就往大陸走,現在人家已經到了一萬八。台灣為甚麼、哪一點會輸給韓國?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限制太多,我們的交易成本太高。

  賴怡忠:陳水扁元旦文告
      基調是鞏固基本盤




  台灣的三合一選舉,以基本盤來講,泛藍比泛綠好一點。但現在的關鍵是,民進黨內部怎麼去看四十四到四十一(得票率)這三個百分點的,以及如何解讀泛藍這邊四十七到五十一的差別。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中間選民由氾綠向氾藍的移動,另一種認為是氾綠基本盤的流失;換句話說,是李登輝的三個百分點沒有出來,導致民進黨敗選。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檢討邏輯。

  這樣兩個檢討邏輯,導致選后陳總統與民進黨新潮流兩邊的爭辯。根據我的理解,新潮流認為是中間選民向氾藍移動導致民進黨敗選,認為主要問題出在陳水扁本身以及民進黨一些政治人物的清廉度出了問題,並主張兩岸政策要更積極開放;而認為是基本盤沒有到位的一方則認為,主要問題出在民進黨執政沒有方向感或方向感不清楚,因此主張要思考怎麼先把基本盤鞏固下來。從這個方向來看,陳水扁元旦文告的基調,比較像要鞏固所謂的基本盤。

  很明顯,台灣政治發展在三合一選舉之後,所謂的馬英九時代已經來臨。現在需要關注的政治議程是,馬英九怎麼去處理他自己面臨的問題以及民進黨如何處理馬英九時代的來臨。換句話說,以民進黨來說,有甚麼樣的人能夠直接去處理馬英九,那麼這個人就能夠變成民進黨二OO八年(不管是勝選還是敗選)之後的共主。所以說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樣的檢討方式,再加上以馬英九為中心的政局的演變,台灣未來兩年將呈現一種扁馬為雙主軸的朝野互動。

  由於台灣的政治發展是按照選舉的邏輯在進行。因此除了今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長選舉,明後兩年的立委、總統大選更為重要。由於這兩個選舉的時間很接近,變成有點像二階段的總統選舉。但是因為二OO七年的立委選舉制度,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及立委減半,變成每個立委的選舉,都像一個小型的縣長選舉。可以預見,屆時參選的人會非常多,競爭會非常激烈,因爲愈擔心現任者優勢,造成未來挑戰連任者的重大困難。爲了爭取自己成爲未來的必然候選人,因此現在立法院很多立委都沒有去開會,因為都要回去經營選區,或去經營口爭取所屬政黨的提名。

  因此可以預期,二OO七年的立委選舉,除了民進黨、國民黨這兩個大黨之外,親民黨(假如屆時還在的話)、台聯為了自身的發展,也會大量投入。因為對於小黨來說,一旦在某個選區獲勝,這個選區基本上就會變成它的地盤,然後再從這個地盤往外發展,從一個立委變成幾個立委,甚至變成一個縣長。此外,由於立委選舉與大選的時間很接近,如果這個小黨得票率還不錯的話,它實際上可以作為接下來跟兩大黨討價還價的籌碼,確定在總統大選中支持誰。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每個政黨現階段的重點,都可能會回歸到鞏固自己既有的基本盤的態勢。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講,陳水扁元旦文告在具體層次的的重要目的,也是為了鞏固民進黨的基本盤。

  泛藍方面,我認為,比較明顯的是,馬英九作為泛藍共主的地位基本上已經確定。因此馬英九要處理泛藍本身的問題,這包括泛藍整合問題、黨產問題,以及新縣市長(因爲與弊案有關)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處理都考驗著馬英九的智慧。馬英九還展現一個很有趣的特色,即作為泛藍的共主,與連宋比較起來,馬英九更為意識形態一點,馬英九在統一問題的表態比連宋更為大膽。馬英九處處表現出,要走自己的路,走“新國民黨”的路。 

  兩岸關係不會緊縮
  但阿扁對兩岸關係已無期待

  有人對於陳水扁的元旦文告的解讀,比較屬於像是變來變去那種。換句話說,在一月十五日民進黨主席選完後,整個基調可能會變,就是說游錫坤當選了他會變。

  我認為,陳水扁在文告中所講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比較不會是所謂兩岸緊縮,而是在積極管理的部分,積極管理是以開放為前提的。所以陳總統得説法,應主要是想以積極管理的方式來展現所謂的政府效能有關。

  過去一年,從陳水扁放出的信號來看,他曾對扁胡會有期,但從這次元旦文告來看,他對大陸或中國共產黨,已不再抱有任何期待;他已經認定,從現在到二OO八年,在他的總統任內,兩岸對話的可能性幾乎是零。但這不表示他在之前講的如貨運包機等就沒有了,因為事實上這些東西還在進行。

  至於經濟方面,剛才賴委員也提到說,因為去年台灣整體祇有六十億美元出超,但是台灣對大陸和香港有五百億的出超。因此,台灣應該更積極地去囘應這樣的趨勢,不然台灣的經濟狀況可能會更糟糕。但是陳水扁元旦文告裡面的一個意思可能認為,這樣的趨勢會導致台灣對中國大陸經貿的過度依賴,因此要相對地降低這種依賴程度。也就是說,除了對中國大陸,要加強全球布局,其實去年下半年推出的“榮邦專案”就是以此為背景的,估計今年對東南亞、印度及其它地區等,都可能會有比較新的作為。

  卸下推動新憲公投的責任

  至於文告中提到的新憲、公投部分,某種程度講是他比較厲害的地方,因為他把新憲的起草、發動和完成的責任,完全從自己身上卸下來。他說民間新憲法的版本,如果一切社會條件成熟,在二OO七年進行公投也未必不可能。換句話說,他把政府的角色,通通拿到旁邊去,期待民間去做,那在相當程度來講,政府作爲“推動者”的責任已經沒有了。

  但是選舉操作的角度來講,在民間發動一場 新憲法運動,有可能凝聚一些社會的能量,而這個社會的能量有可能會跟泛綠這邊的選舉態勢連接在一起。因此,陳水扁很有可能在看到民間有所謂的新憲法版本的討論,會驅使政府以正面的態度來因應,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回應。我覺得陳水扁的思考點是在這個地方。這意味著不會由政府主導寫一個新憲法草案,然後交付立法院,讓朝野進行攻防,最後在朝小野大的情形下死在立法院裡面。

  評論員簡介

  張五岳: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研究專長和領域涉及香港問題、大陸對台政策、兩岸政經關系、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等。

  鄭運鵬: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曾任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選舉團政策部助理(大學三年級)、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機要秘書、沈富雄國會辦公室政策助理、謝長廷高雄市長競選總部發言人兼政策部主任、陳水扁總統競選總部廣宣部主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現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並任立法院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委員。

  賴士葆:台灣成功大學機械系學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碩、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長,第三屆國大代表,第四屆立法委員,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團總召集人,台北市政府經發會副總召集人;現為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朱甌:台灣東吳大學法學士、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曾任救國團台北縣團委會總幹事,國民黨基隆市、桃園縣、台北縣、台北市黨部主委,國民黨組工會副主任,台灣省黨部副主委,國民黨社工會主任;現為親民黨副秘書長兼臺北市服務處長。

  李先仁:美國史丹佛大學統計學碩士工業工程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政府學院訪問學者;曾任台灣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現為台聯政策會執行長、立法院黨團主任。

  賴怡忠: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曾任台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室主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康乃爾大學訪問學者,北美洲台灣研究學會副會長,北美洲台灣學生社發言人。

  侯漢君: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專長:政治學、電腦模擬與政策分析、社會科學方法論、政治行為指標、政治衝突。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