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2006年3月號,總第99期

兩岸政策大辯論的主動與被動
本刊編輯部
  2008年還是有段日子的事,但是,台灣為2008年大選而進行的兩岸政策大辯論其實已經開始。正方是中國國民黨主席、藍營的代表馬英九,反方是台灣執政核心、綠營的總舵主陳水扁。

  之所以有正方與反方的區別,是因爲台灣的政治生態決定的,而不僅僅是論題所決定的。藍方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綠營則更加斷然推動獨立分離的政策。所以,兩方的基本立場根本沒有任何交集的地方。其實,如果僅僅從黨派立場來看,辯論與否,都不是太重要的,因爲這是一場誰也説服不了誰的辯論。但是若從政黨前途來看,這是一場尤爲激烈的大辯論,是輸與贏的事關生死的大事!

  這場大辯論,必須面對著全台灣的民衆,對著全台灣的選民。哪一方能夠辯入民心,得到支持,哪一方就能贏。當然,要辯論的問題很多,民衆關心的不僅是兩岸政策,但是,兩岸政策又不可避免地成爲各種問題的重中之重。

  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是反方的總舵主陳水扁,在今年初就已經把2008年的生死大搏鬥序幕揭開了,而且把關鍵的焦點鎖定在兩岸政策上。他的元旦講話,表明了對兩岸關係緊縮的政策。他的春節講話,點燃了統獨輿論大戰的烽火。國民黨不能不迎戰,不能不參加打辯論擂台。

  反方的措施實在是周密的,是頗有心計的,手段也是非常殘酷的,大有割喉割到斷的縝密部署。且看一看陳水扁的部署:

  一,通過緊縮政策手段,在未來兩年製造凝聚反方社會力量的氛圍,制約泛藍借助兩岸關係擴展自己的政治勢力,爭取更大的台灣人心的空間。

  自從連戰、宋楚瑜成功訪問大陸後,泛藍陣營成功地奪得了兩岸關係的安全牌,並且為台灣爭取到了大陸的極大善意,為台灣經濟創造了生機。這些有利的因素目前正在發酵中,結果當然對泛藍大利,對民進黨不利。如果不採取緊縮政策,民進黨將日益限於被動局面。只有制約泛藍在兩岸關係上的主動權,才能化被動爲主動。

  二,通過“廢統”手段,重新把兩岸關係拉擡回去衝突、對峙、動蕩的階段。民進黨獲勝的幾個基本因素,目前還無法放棄,這就是:台灣的悲情、本土的意識、兩岸的仇恨。

  所以,陳水扁及其幕僚以爲,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大的刺激兩岸關係的動作;如無意外,大陸必須作出激烈反應,甚至不惜擺出武力姿態來嚇唬台灣,激起台灣民衆的憤怒。如果中共中了圈套,那就將前功盡棄,民進黨就能扭轉被動局面,接力痛打中共的“同路人”——國民黨。

  三,通過“公投立憲”的手段,爭奪辯論的話語權,把所有政治議題全部裝進這麽一個布袋,而束縛布袋的繩子牢牢地拽在陳水扁手中。

  國民黨曾經吃過大虧。在2004年大選之時,民進黨用“公投”來捆綁選票,國民黨初始懵懂上當,跟隨著這樣的話題跑來跑去,結果弄得國民黨與民進黨有同質化趨勢,失去大量選票。今次陳水扁故伎重炒,則未必有效了。

  從馬英九的辯論技巧來看,也是可圈可點的。馬英九沒有甚麽行政資源,更沒有政權力量。作為正方,馬英九必須重新塑造話語權,營造辯論環境。這在早些時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現在馬英九已經基本做到了。馬英九的幾個大動作是:

  一,重塑台灣社會的意識形態。

  馬英九現象已在台灣膨脹,清廉反貪、理性溫和、為民服務,這是馬英九的個人特質,也是台灣民衆對政治的期盼。馬英九通過個人的政治魅力,也借助了反方、即民進黨高層的貪凟無能,為台灣正在逐步走向極端民粹的意識形態叫停,為民衆的意識形態注入了新鮮的内容。所以,馬英九的很多觀點表述後,民意都予以關注,而非一味反彈。甚至馬英九公開提及兩岸統一問題,台灣輿論也沒有一片譁然。這是過去幾年來未見的現象。

  二,深入論述兩岸政策,測試民意的接受度。

  馬英九作為兩岸政策大辯論的正方,不斷地充實著兩岸政策内涵,並且不斷地測試民意的接受度,這是明智的做法。從這一段時期馬英九的關於兩岸政策的談話中,可以得知,未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客觀理性的,是符合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特別是其中的維持現狀、擴大交流、維護和平、促進繁榮、台灣優先等等觀點,都是符合民意的,是來自於民意、服務於民衆的。

  三,重視與美國的兩岸政策磨合。

  馬英九還表現出了自己的國際政治水準,他對國際政治走向的把握,顯然頗具功力。他在闡述兩岸政策時候,非常注意與美國的兩岸政策進行磨合,並且可以掌握美國的階段性政策變化。如對於近期的美中關係,穩定、發展是美國的戰略目標,台灣無力挑釁這樣的戰略目標,馬英九顯然是明瞭的。

  如此,一場空前規模的兩岸政策大辯論,已經擺在了台灣面前,也擺在了大陸面前,甚至擺在了美國面前。辯論的結果,現在預言尚為時過早。是正方贏得民心,抑或是反方奪得民意,實在是不可知之數。無論如何,只有人民才能定輸贏。不過,在第一個回合中,馬英九佔了主動。

  作為正方,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主要觀點,為台灣民衆關注,對兩岸關係改善有明顯作用。尤其是馬英九必將是2008年大選的正方參與者,今天說甚麽,明天就要去做甚麽,可以為自己作出保證;而且,未來國民黨有能力實現其在兩岸關係方面所作出的承諾,對此台灣民衆不會有任何懷疑,所以馬英九佔了主動。

  作為反方,陳水扁是被動的,他的危害兩岸關係的言行,受到台灣社會的極大反彈,形勢不妙。況且陳水扁是過渡性人物,不能代表2008年的反方説話。屆時還要換馬,是蘇貞昌,還是誰?不管是誰,都存在著大選前更換辯論者乃至變動論題的危機。如果屆時大勢所趨,民衆期望兩岸關係改善成爲主流意見,反方是難於固執到底的,綠營的大選參與人必須抛離陳水扁的兩岸政策。但是,這個時候再附和民意,恐怕時已晚矣。這是反方最爲被動不堪的事。

  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那麽,就是馬英九陷於極大的被動了。馬英九今次是要推翻一個執政黨,國民黨要奪取政權,是從下往上進攻,實力遠遜於對手,這是極大的被動。同時,馬英九要用理性來挑戰長期處於非理性的、情緒化的社會,也是一個極大的被動。民進黨的執政失敗,將導致一個政黨的沒頂之災,所以必將同仇敵愾地進行反擊國民黨的進攻,對馬英九施加的壓力是空前的,馬英九一定處於極大被動之中。

  在兩岸政策的大辯論中,是正方主動還是反方主動,是哪一方被動,都將影響兩岸關係階段性的發展或者變化。好則更好,坏則更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