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守護傳統村落的鄉親、鄉土、鄉愁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17:43:08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我國傳統村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且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黨的十八大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組織遴選了8155個中國傳統村落,在120個市縣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

  北京建築大學團隊持續開展傳統村落研究及實踐工作已逾30年,深深體會到傳統村落必須遵循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堅持留住鄉親、護住鄉土和記住鄉愁的目標,通過構建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創新保護利用對策,加強科技研發與人才隊伍建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真正讓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煥發生機,在利用中實現傳承。

  強化規劃引領,構建分級分類保護體系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基礎。傳統村落的規劃要“實用、好用、管用”。近年來我們對150餘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及實施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在傳統村落價值評估、保護區劃、保護利用措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誤區。傳統村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遺產,應當注重其時間特性,從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識別其價值要素;傳統村落是“整體”的遺產,需要注重不同保護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避免簡單的保護區劃帶來割裂、僵化與碎片化的影響;傳統村落是“活”的遺產,保護利用措施應當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的新需求,採取低干預、微更新、輕介入的方式,真正實現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

  當前,我國傳統村落的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已初步建立,各地在積極組織申報中國傳統村落的同時,也相繼開展了省市級傳統村落的遴選與掛牌保護工作,並逐漸形成了傳統村落的集中連片區域。區域內的傳統村落具有地緣相近、文脈相通的特徵,適宜開展“集群式”保護利用,這也是住房城鄉建設部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的重要原因。各地在編制規劃時,應將各級傳統村落與其他村落一並統籌布局規劃,以傳統村落為節點,因地制宜連點串線成片,明確各村落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發揮各自特色優勢,統籌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及特色產業布局。例如北京門頭溝區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立足實際提出了“一水系八溝,古道聯百村”的總體空間布局,將12個中國傳統村落與60餘個市級及一般村落共同構成京西傳統村落保護群,有效支撐了區域鄉村全面振興戰略。

  明確保護利用重點,創新保護利用對策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關鍵。傳統村落選址與格局、傳統建築、歷史環境要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利用的重點。

  傳統村落選址與格局是農耕文明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晶,根據我們對北京門頭溝區某次特大暴雨災害的調查,10個位於山區的中國傳統村落受災程度顯著低於一般村莊,表明傳統村落選址與格局的營建智慧值得我們不斷挖掘和傳承。

  傳統建築,尤其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傳統民居,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核心。我們對傳統民居加建、改建或重建的管控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研發了農房風貌獎補平台,引導和激勵村民積極參與傳統民居風貌提升行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何盤活閑置房屋,也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難點,其關鍵是要探索閑置房屋合理利用機制。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了很多嘗試,如福建省屏南縣龍潭村,通過引入國內外100位人才落戶成為“新村民”,盤活了閑置房屋。另外,山水林田及井泉溝渠、碼頭駁岸、壕溝寨牆、古樹名木等各類歷史環境要素,既是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建設開放空間的獨特資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