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新經濟期待的“海上未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5 07:09:24  


中国海洋经济与发达国家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中國的陸地負荷太沉重了,它需要一個新的伙伴來助它一臂之力,浩瀚的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新經濟導刊發表文章指出,無論從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角度還是從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關注海洋就是關注中國的未來。 

  海洋經濟是國力的重要指標 

  有人說,21世紀將是網絡世紀、太空世紀、海洋世紀,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海洋科技可以說是21世紀人類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之一,也是衡量一個近代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0%,作為豐富的資源寶庫、環境的重要調節器,一向被視為人類解決生存問題的關鍵所在。誰在海洋開發中走在前面,誰就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從歷史上看,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帶來了西班牙200年的繁榮。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菏蘭也是靠海洋起家的,並在長期的海洋經營中建立了海上商業霸權,直到今天,荷蘭都是與世界聯系最緊密的國家之一。雖然它的國土面積僅4萬平方公裡,人口1610萬,與中國的上海差不多,但其人均GDP卻早已超過2萬美元,位於世界10大經濟強國之列。總結歷史的經驗可以看出,重陸輕海是中國在過去四五百年由強到弱,大國地位不保,以及鴉片戰爭後100多年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每10年就發表一次海洋政策;它不但盤算自己的利益,還時常“惦記著”別人海洋裡的資源。而海上第一強國美國,自二戰以來,總是以發表總統宣言的形式公布海洋政策,把海洋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在廣闊的海洋上爭奪控制權,不斷向外擴張。一些發達國家也在不斷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力度,使海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中快速發展的一個領域。 

  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產值每10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為1100億美元,1995年達到8000億美元,2000年海洋產業對全球 GDP的貢獻達到了31萬億美元,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資料表明,大約再過50~80年,陸地上一些金屬資源如銅、鎳、錳等將被消耗殆盡。到2010年,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相當一部分不能保証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狀況迫使我們不能不將目光更多地轉向海洋,去尋求新的資源接替區。來自國家海洋局的消息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九五”以來,中國主要海洋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6%,2003年海洋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加9.4%。可以預見,到21世紀中葉,海洋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並形成若幹個海洋經濟大省,以及一批海洋經濟強市、強縣。所以海洋問題歷來是關系國家興衰的戰略問題。 

  開掘海洋資源發展藍色農業 

  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裡,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擁有37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和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專屬經濟區。佔13%國土面積的海岸帶,居住著全國40%的人口,創造著60%的國民經濟產值。目前中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和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區已經基本形成,它是中國最有能力利用世界性資源和參與世界分工的地區,產業和人口的集中無疑將在這些地區形成高密度、大規模的城市空間。 

  據有關部門調查,中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有20278種,年可捕量在500萬噸以上,特別是3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海域面積有1.3億公傾,是發展淺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形成具有戰略意義食品基地的重要資源。“海洋蔬菜”即人們常說的海帶、紫菜、裙帶及麒麟之類的海藻豐富,被譽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中國海鹽歷來在世界鹽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產量多年居世界第一。雖然,中國在藻類栽培、貝類養殖、蝦類養殖和魚類養殖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業績,但大多數其它種類還停留在以野生種為主的混種養殖和栽培的狀態,藍色農業還處在初級階段。 

  在海運方面,中國有深水海岸段400公裡,可建10萬噸級以上港口10多個。在海洋油氣方面,目前中國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儲量17億噸,僅佔255億噸總儲量的不到7%;已探明天然氣資源儲量為14萬億立方米。 

  海洋能是一種蘊藏量極大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5種,由於陸地上的礦物質燃料日趨枯竭,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向海洋要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美國把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作為國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經長期發展,已成為世界上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國家。日本專門成立了海洋能轉移委員會,並在海洋熱能發電系統和熱交換器技術領域領先美國。中國各種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蘊藏量為6.3億千瓦,有巨大的開發潛力,目前正在加快發展百千瓦級的波浪、海流能機組及設備的產業化,並結合項目工程發展萬千瓦級潮汐電站。近年來又發現在大陸邊緣的海底沉積物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其完全燃燒後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種綠色能源。 

  目前中國可供開發的海上景點有1500多處,濱海旅遊業已成為中國海洋經濟中的第三大產業。同時,中國淡水資源平均到每個人只有2220多立方米,居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第100位之後,被聯合國列為13個最貧水國之一。中國缺水城市已多達400多個,而到本世紀中葉,中國50%的人口將集中到沿海地區,因此,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又可以大大緩解中國嚴重的淡水缺乏的問題。據悉,上海將引進外資45億美元建立全國最大的水處理設備生產基地,該基地將生產達到國際水準的海水淡化裝置,將海水變為可飲用的淡水,這對中國嚴重缺水的許多沿海城市無疑是一個喜訊。 

  據科學家推算,地球上的生物資源80%生長在海洋裡,總量約有1350億噸,人類目前只利用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海水中含有80多種化學元素,海洋中有機物的品種是陸地的兩倍,為藥物研究提供了廣泛的基礎。有跡象表明,海洋生態系統已經存在400萬年的時間,它對於探詢生物起源和進化,揭破人類之迷,有著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組合化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的運用,不僅使海洋生物活性物質進一步開發成海洋藥物變得更為現實,對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也拓寬了領域,且海洋藥物大都屬於天然藥物。在美、日和歐洲國家,海洋生物已經成為成熟的學科,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在進行廣泛的研究,而中國的技術水平還相差很大。有學者証明,在21世紀上半葉最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的將是延長人類生命周期、改變世界未來經濟格局的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促進中國產業革命的再次升級。 

  用比較優勢科學合理地開發海洋經濟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海洋探測、海洋資源和環境開發利用的迅速發展,海洋對於人類的意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環境,海洋農牧化、海洋油氣開發已形成規模,海洋不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提供新的依存空間的寶貴財富。中國海洋漁業和鹽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居世界第三、海口數量及貨物吞吐能力、海濱旅遊業收入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低,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由於沉重的人口壓力和多年來我們對大自然的嚴重透支,加之,中國的海洋開發起步晚,起點低,中國海洋經濟在世界海洋經濟中的比重還不大,與發達國家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要樹立全民海洋國土意識:一要積極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努力拓展港口功能、優化港口布局、依靠科技進步逐步建設海運強國。二是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要積極開展海域地質調查,海濱旅遊業發展要進一步突出海洋生態和文化特色,積極開發國內、國際旅遊客源市場。三是船舶工業要堅持主業突出,多元經營,軍民結合發展原則,增強國際競爭力。四要繼續堅持以鹽為主,鹽化結合,多種經營的原則,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海洋科學家指出,相等量海產品的蛋白質含量是糧食的1.7倍多,中國的轉基因魚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對藍色農業實行質的改造,讓13億中國人能夠從海洋中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五是中國目前的海水用量僅為120億立方米/年,日本約為2000億立方米/年,美國為1000億立方米/年,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海水利用刻不容緩,我們必須要積極開發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術,努力降低成本,逐步形成海水利用的產業規模。六是目前中國適合養殖的淺海2900萬畝,僅利用了1/4,還有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和廣闊的公海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入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同時遵循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拓寬海洋風險投融資渠道,加快形成規模較大的海洋醫藥產業。要多層次培育海洋管理、經濟、科技、教育人才,全面提升海洋經濟的發展素質。 

  中國目前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裡,還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一塊面積相當於中國渤海、位於夏威夷群島東南7.5平方公裡的中國多金屬結核礦區,海洋專家形容此舉是為中國子孫後代在國際海底留下了一塊“戰略資源基地”。今年6月5日,世界第33個環境日的主題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責。沉重的中國陸地極需要尋找一個新的伙伴,這不僅表現在海洋的資源開發和利用,同時還表現在區位優勢給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效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