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會影響中德關係
安吉拉•默克爾年輕時代生活在民主德國,後來曾目睹“美國的民主”,當選總理前曾多次表示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厭惡,當選總理後不到一年已經兩次訪問美國,這也是輿論普遍認為她上臺後德國對華關係會變化的主要原因。(新加坡《聯合早報》)
但有關專家認為,默克爾個人對中德關係的影響不大。通過這次訪華,默克爾會比較深刻地瞭解中國的社會發展現狀,不會再把中國與東德式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混為一談。有專家對默克爾訪華表示樂觀,“我相信她會打消以前的疑慮,甚至會讚賞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北京《中國青年報》)
這是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德國總理第一次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次訪問可以視為對業已存在的中德戰略夥伴關係的一次確認。這種關係早在科爾時代就已經開始孕育,並且在施羅德時代成型。雖然默克爾和施羅德雖然分屬不同的政黨,政治理念上也有差異,但從默克爾半年來的執政表現看,中德關係的快車不會發生偏移。相反,從務實角度出發,默克爾會根據兩國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德國企業爭取更大的利益,而又維護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的勢頭。(上海《新聞晨報》)
2、探索對華政策微調
自從去年9月德國大選默克爾擊敗施羅德以來,有關“德國政府換屆,對華政策如何變”的疑問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專家認為,隨著德國政府更迭、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迅速發展,德國對中國的政策仍在探索、微調階段。(北京新華網)
還有專家認為:“德國對華政策調整幅度很小,中德之間從科爾總理開始,一直沒有太大的分歧,本屆德國政府只是微調而已。默克爾本次訪問,正是投石問路,為以後雙方的合作打基礎。”(北京《中國青年報》)
3、對華政策將更務實
無論是會見美國總統布希,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默克爾每次出訪的會談時間都不會超過3小時。正如她那風格獨特的“旋風式訪問”,這位女總理在為數不多的外事出訪中總是顯得來去匆匆,也凸顯出她的務實和高效作風。同樣,在22日上午的會晤中,中德雙方迅速就兩國政治、經貿、文化、體育、科技、環保等重要議題交換了看法——當天簽署的19項合作協議可謂碩果累累。(上海《東方早報》)
德國的辜學武教授認為,在前總理施羅德對中國誇下海口卻無法兌現的時候,默克爾對華“新政”將變得務實很多。(北京千龍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