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大學之門,出入有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6 12:55:13  


  中評社香港訊/美國《僑報》5月24日載文《大學之門,出入有別》,摘要如下:

  “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競爭”,大陸教育部高官近日一席告誡,激起了大學生的不滿。

  當前大陸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形勢日趨嚴峻,使民間對於教育管理當局懷有普遍的抱怨情緒,而這一困局的成因則是就業體制已然基本市場化,但高等教育卻仍沿用傳統的計畫體制——這導致大學入口放寬、但出口卻因不適應市場變化而事實上變窄。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官員力勸大學生放下身段理性擇業,可謂用心良苦。

  但所謂“普通勞動者”和“社會精英”兩個概念,卻似乎提法不妥:一方面,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勞動者沒有普通或不普通之分;另一方面,在社會學意義上,精英與普通勞動者之間也非對立的非此即彼關係。

  說到底,希望大學畢業生不要對就業薪資期望值過高,也是無視現實的:

  十年寒窗苦,大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本在情理之中。但殘酷的現實卻是:如今大學畢業生起薪1000元人民幣,甚至在今年初出現無奈的“零工資就業”……昔日的“天之驕子”如何不清醒?如此低的就業值還要再降,是熟視無睹麼?

  所謂“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顯然是當下現實的解決方案。但以低薪“賤賣”學子,卻透露出知識的價值無從體現——照此趨勢,高等教育還要繼續“高等”麼?

  自1999年以來,大陸高校擴招聲勢浩大,教育產業化的直接表現就是大學收費迅速增長,卻難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勞動者。教育當局對此失職何以不作檢討?

  事實上,大陸還未奢侈到讓高學歷人才都從事簡單體力勞動的地步。與發達國家占人口30%的大學生相比,大陸僅5%大學生,社會需求還遠遠不夠。所謂大學生過剩的表像,真實原因在於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即當前的教育與現實脫軌。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