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手段提高油價有負作用
其實正如人們所瞭解,中國對石油市場調控與一些發達國家不同,發達國家一般是通過國家石油儲備來間接影響國內石油價格,而中國則是直接通過價格調整來決定成品油價格。雖然這對正處轉型時期的國內市場來說,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階段。可同樣也應當注意這樣一個帶有具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作為一個承認市場經濟,並正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任何市場制度改革、包括成品油價格的形成機制,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公理”。即市場改革政策的推出,必須要瞄準公平、公正的市場走向,要有利於市場經濟機制的形成。(四川線上網)
以此觀點看,在國內石油市場高度壟斷的條件下,國內已有的多次石油價格調整,在實際市場效果上,價格作為一種市場調節機制,並沒有對國內石油壟斷行業產生絲毫的實質影響,而只是把價格調整的影響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轉嫁給了其他行業與消費者。然與此同時,石油市場的壟斷局面不僅沒有打破,相反石油行業卻在多次的油價格調整中使自身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得到了強化。而這,顯然與真正的市場經濟要求不符,同時似乎也可以說是一種宏觀決策的負效應。(湖南紅網)
2、謹防壟斷行業借機操縱油價
如以油價調整的實際市場現狀看,人們輕易就能發現這樣一個市場現象,每當國內石油供應緊張時,與壟斷行業的加油站相比,一些社會加油站往往就不能得到及時油料供應而斷檔。同樣,在“總量控制”的計程車行業,社會也在對其成本霧裏看花的同時,消費者也不得不最終對價格聽證的結果屈意遵從。然如此的結果,無論對石油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還是對消費來說,應當說都是一種不公。而要重視的是,這種不公局面的形成又是由相關行政決策有著某種程度的關連。(北京央視國際網)
3、價格倒掛有助壟斷行業獲利
在今年的首次漲價風波中,我們又見到了“油價倒掛”的身影。所謂“油價倒掛”,是指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幅跟不上國際原油價格的漲幅。任何時候的漲價邏輯都是:只要油價一倒掛,煉油和銷售企業就會虧損,石油消費市場就會動盪不安。可事實並不如此。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均擁有從最上游的勘探開採到最下游的加工銷售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它們完全有能力自己消化油價倒掛的成本,卻還要政府把風險轉嫁給全體國民來承擔,這種奇怪的現象也只有石油領域才有。(上海東方網)
去年油價倒掛時,中央財政一次性補貼給中石化100個億,使得我們徹底看清楚,石油巨頭竟不堪一擊到這種地步。為什麼一出現油價上漲巨頭們就吃不消,就得依賴政府財政傾斜或者價格調控的手段?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能源使用已經趨於進口型,而巨頭們自己生產的原油又多用於出口,玩這種“貓膩”是石油企業的慣例。有資料顯示,近10年來,中國的石油生產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而年消費量卻以6.1%的速度增長,這種極端不平衡發展使得石油巨頭不能承受國際原油價變動之重。(北京CCTV網)
壟斷與價格控制,是石油行業的兩個重要特徵。因為壟斷,價格控制才顯得重要,而控制了成品油價格,也就控制了石油領域利益調整的核心。所謂的油價倒掛,只不過是重大壟斷行業優越性的反映,也是政府為保護它們所撐起的一個幌子。(四川線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