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展覽細說廣州抗戰始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8 10:06:18  


《廣州抗戰史跡展》資料圖片
《廣州抗戰史跡展》資料圖片
《廣州抗戰史跡展》資料圖片
  中評社廣州8月8日電/今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據瞭解,明日至9月25日,廣州藝術博物院將正式展出《廣州抗戰史跡展》。本次展覽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市檔案局、廣州市方志辦、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旅遊局聯合主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承辦,廣州藝術博物院協辦。展覽共分27個篇章,大量的圖片與文字資料詳細展現了廣州抗戰始末,有許多珍貴的資料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本次展覽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

  南方都市報披露了展覽的主要內容:

  第一篇 從淪陷到收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回溯到60多年前,日軍對廣州的侵略,最先從空中轟炸開始。每天數十架日軍飛機對市區實行地毯式的轟炸,使廣州成為遭受日軍飛機轟炸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廣州淪陷時又遭到入侵日軍的燒、殺、搶、奸。在日軍的統治下,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遭到極大的破壞,廣州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侵略就有反抗,“七•七”盧溝橋的槍聲,激發了全中國人民洶湧的抗日救亡怒潮。葉劍英南下廣州、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在廣州成立、《救亡日報》社南遷廣州,使廣州的抗日救亡活動更加活躍,“八•一三”抗日救亡獻金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為更好地開展抗日武裝鬥爭,中共在廣州建立秘密聯絡點,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建立抗日武裝:廣遊二支隊司令部、東江縱隊交通站、番順行政督導處等相繼成立。“血戰植地莊”、“西海大捷”等戰鬥有力地打擊了日軍,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得到了大發展。

  在廣東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抗擊日軍的戰鬥:增城正果之戰、兩次粵北會戰等阻擊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8月31日收復廣州。9月7日,新一軍進入廣州。9月16日,廣東地區日軍簽字投降儀式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中山紀念堂見證了日軍簽署投降書的歷史時刻。

  第二篇 轟炸,日軍禍粵主要手段

  日本1937年至1945年對廣東的侵略,最先從空中轟炸開始。前期重點是轟炸廣州。始於1937年8月31日。

  抗戰全面爆發後,廣州不但成了國民政府軍與海外聯絡的要地,還成為中國賴以接受英美等國對華抗戰物資援助的輸入口岸。這一令日本侵略者難以容忍的事實,使其無日不覬覦廣州。因而早於1938年10月攻佔廣州前,就曾有過數次進行廣州作戰的決定。但華北、華中的戰事,令日軍暫時無餘力南犯,且廣東周圍是英、美、法的勢力範圍,日本雖野心勃勃,但在戰爭之初仍未敢輕舉妄動。抗戰全面爆發後一年多時間內,日軍未對廣東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卻對廣州進行了長達14個月的狂轟濫炸。

  1937年8月31日,日機6架首襲廣州。從此至廣州淪陷時止,廣州便處於日機連續不斷的轟炸之下。每天數十架日機對市區實行地毯式轟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中央公園、新亞酒店、西村電廠等均成為日機轟炸的目標。市區被炸地點共300多個。廣州是遭受日軍飛機轟炸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珠江上的船隻在日機轟炸過後屍浮江面,慘不忍睹。廣州市區屍體遍地、死傷盈城、斷瓦殘垣、慘不忍睹。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8月31日至1938年10月,被日機炸死1453人,受傷2915人,毀壞房屋2004間。

  第三篇 日軍大舉入侵 廣州淪陷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對華北、華東發動了強大攻勢,妄圖一舉滅亡中國。11月,日軍確定了進攻廣州的計劃。而當時的中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卻作出錯誤判斷,認為日本不會在廣東從事大規模軍事行動,竟抽調駐粵部隊一半精銳北上,致使廣東防務空虛。1938年9月7日,日軍大本營御前會議作出進攻廣州的決定。10月12日,日軍第二十一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南支派遣軍。在廣東守軍疏於防範的情形下,日軍順利登陸大亞灣,開始對廣東陸地的侵略。

  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後,一天之內就佔領了從坪山至淡水、澳頭的大片領土,鞏固了陣地,為長驅直入攻佔廣州打下了基礎。隨後,日軍連破國民黨軍數道防線,雖然守軍部分官兵在福田、正果、增城等地曾有較為頑強的抵抗,但在整體上對日軍根本不能構成威脅,增城主陣地的失守,使廣州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21日,日軍佔領廣東省會、華南重鎮——廣州。日軍攻佔廣州後,設第二十一軍司令部于執信中學內。第二十一軍以廣州為中心,迅速佔領虎門,隨後佔領了佛山、從化、順德、三水等地。

  日軍侵佔廣州後,即迅速加強對廣州的控制,利用漢奸重建廣州統治秩序,以便利其殖民統治和掠奪。廣州這座昔日美麗富饒的華南大都會,從此竟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呻吟了差不多7年。 

  第四篇 日軍培植下的傀儡政權

  日軍在侵佔廣州後,即採取“以華制華”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權。與此同時,汪精衛曾先後5次竄到廣州,與日本華南派遣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會談,籌劃建立廣東偽政權。1938年12月10日,偽廣東治安維持委員會成立。由彭東原、呂春榮分任正副會長。一般在日軍佔領後的中國城市經常能迅速成立起來的漢奸組織治安維持會,在廣州則在拖延了50天之久才組織起來。該會一成立,立即遭到廣州民眾的唾棄。

  廣州淪陷期間,在日本海軍的支持下,組織了一個所謂“民船公會”,管理水上船隻,在行政系統上歸“治安維持會”管轄。在番禺一帶有敵偽組建的護沙大隊。日偽當局為了全面控制廣州,還脅迫各行業建立了各種“公會”,如米業、輪船業、航運業、酒樓茶室業等公會。還成立了各種偽組織,企圖通過這些組織,使廣大民眾成為服服帖帖的“順民”。

  1939年冬汪精衛派其妻陳璧君以黨政軍特派員身份從南京到廣州籌建偽政權。1940年5月10日,偽廣東省政府和偽廣州市政府舉行成立典禮。至此廣東建立了以陳耀祖為代主席的偽省政府;以彭東園為偽市長的廣州市政府,建立起為日軍侵略服務的偽政權。偽廣東省、廣州市政府建立後,極力強化其統治,進一步加強對佔領區的軍事控制、金融控制等。廣州偽政權充當了日軍軍事侵略的幫兇和日軍經濟掠奪的工具。 

  第五篇 廣東省營制紙廠的劫難

  日軍全面侵佔廣東前,廣東的工業基礎是比較好的,省營和民營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先後新建和擴建的大工廠有廣東省營制紙廠等20多個。日軍進入廣州後,各省營、民營工廠元氣大傷。廣東省營制紙廠,在廣州淪陷期間,遭受多次的劫難。

  廣東省營制紙廠位於廣州近郊南石頭,1933年籌建,1938年建成開工,是全國首家集制造紙於一體的大型企業。工廠全部設備是當時較先進的進口機器,日產優質新聞紙等50噸。同年11月,日本人南喜一利用日本陸軍勢力,將該廠竊為己有,並於1940年5月將全廠設備劫運至日本北海道苫小牧勇拂地方設廠安裝,1943年7月開工生產,每日產紙約30噸,定名為國策制紙株式會社勇拂工場。後在改組時改名為國策株式會社勇拂工場。

  抗戰勝利後,中國以參戰國盟軍地位在日本設有駐日代表團,辦理賠償和歸還物資事宜,對廣東省營制紙廠被劫機器運到日本一事,中國代表團於1946年8月6日通過“盟軍總部”,飭令日本政府查明歸還。經過多方努力,1948年,中國派代表到日本接收被日軍劫掠的原廣東省營制紙廠機器設備。

  1940年至1948年,廣東省營制紙廠機器設備在被日軍劫掠後,歷時八載,幾經周折,多方交涉,始得全部歸還,但拆卸損耗,已非本來面目,這一事件成為日本侵略軍在中國進行野蠻掠奪,破壞廣州經濟,掠奪廣州物資財產的有力證據。 

  第六篇 淪陷時期的殖民文化

  日軍在佔領區內設立各種宣教機構,主要是在佔領區內設點公開宣傳所謂“中日親善”、“日滿支友好”。在新聞通訊方面,則設立了由情報部門和日軍隨軍記者組成的報導部。附屬於日軍的一些文化人也在組織所謂文化教育團體“共榮會”,該會設有專門的出版機構廣州協榮印書館,出版的圖書多以宣傳“東亞共存共榮”理論為主。

  日軍對新聞輿論控制極為嚴密,所有新聞的保密、控制、檢查和配給紙張等,均由日本南支派遣軍司令部報導部直接管理。日軍軍部佔用原“廣州播音台”的設備設立廣播電臺,用粵語、國語、日語播音。日偽還策劃建立了“廣州新聞記者協會”,由報導部派日本人等擔任重要職務,實行控制。

  日軍對教育實行滲透和控制,在廣州和各駐地開辦日語學校。廣州內開辦了5間日語學校,共14個班,學生達681人。與此同時,在廣州市的各類學校均停辦,各小學校學生人數逐漸減少,僅有小學13間,中學1間。據當時偽警務處統計,全市學齡兒童共有5萬多人。但這個時期內,廣州全市小學生最多時也僅有6000餘人。為培養奴化人才,日偽政權還宣稱“要教育中國民眾,愛中國、愛東亞,同時要愛日本,愛滿洲國”,“將中國民族意識和建設東亞新秩序的意識,打成一片”。大量印刷美化日本歷史和肆意歪曲中日版圖的地理,出版奴化宣傳課本和書籍,企圖泯滅南粵人民的民族意識。
 
  第七篇 日軍對廣州的鴉片毒化

    日軍侵佔廣州後,公然開設販毒公司,開放鴉片煙館。1947年3月,在廣東被判死刑的日軍第23軍司令官兼香港佔領區總督田中久一,其罪名之一就是“獎勵中國人吸食鴉片罪”。1939年3月,侵粵日軍在廣州設立福民堂。在日偽強權下,福民堂成為全省的毒品大本營,並以廣州十三行路華南銀行原址為堂址。福民堂在廣州市區靖海、惠福、太平設立“售吸所”(廣東人稱為煙館)70多家,僅在1939年10月至11月期間,就賣出鴉片12.9萬兩。福民堂設了6個分銷處,分惠福、永漢、東山、陳塘、河南、芳村等6個地段管理。據不完全估計,廣東每月煙土吞吐量大約有100余萬兩(私煙還不計在內)。在廣州,1940年的人口約50萬,而登記的煙館就有852家,不登記的地下煙館達300餘處。

  從1939年下半年起,日偽政權就以各種手段強迫廣東的許多地方種植鴉片,規定從化、番禺等地的農民必須種植罌粟,僅在廣州近郊就種了1萬多畝。不同地方生產出來的鴉片還有不同的名稱,如在廣州市郊嘉禾、龍歸、人和一帶生產的鴉片,俗稱“禺北土”;沙河、西坑、天平架一帶所生產的鴉片,俗稱“禺南土”;石牌、員村、車陂一帶所生產的鴉片,俗稱“黃埔土”。日軍侵粵期間,即使是在宵禁時間,對從煙館裏出來的“道友”(廣州稱煙民為道友),只要衣冠整齊,日軍的崗哨也准其通過。侵粵日軍實行鴉片毒化,給南粵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第八篇 活躍廣州的抗日救亡團體

  “七七”事變後,以廣州為中心的抗日救亡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僅抗戰初期,廣東成立的抗日救亡團體就達60多個,參加群眾達8萬多人。抗日救亡團體舉行集會宣傳、募捐獻金、抵制日貨等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1938年1月1日,由廣州學生抗敵救亡會、救亡呼聲社等8個團體,聯合宣告“抗先”正式成立,鄧明達擔任抗先隊長。抗先以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為骨幹,同時接納各階層的廣大愛國青年參加,使之成為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隊伍。據不完全的統計,至1939年5月,全省“抗先”隊員發展到1萬多人,全省各地“青抗”組織發展到約2萬人。

  在廣州抗日救亡運動中,以各種形式組成的抗日救亡團體轉向以協會或聯席會議形式出現,由分散逐步走向統一。廣東文化界救亡協會於1937年12月4日成立,先後有20多個文化團體參加,有會員1000多人。在廣東文化界救亡協會的推動和組織下,廣東戲劇協會、廣東文學會等文化團體抗日救亡組織相繼成立。

  廣東婦女團體聯席會議于1937年12月成立。參加聯席會議的有省、市婦女抗敵同志會以及省女界聯合會、市婦女會、女權大同盟、女車衣工會、中山大學女同學會等。聯席會議後這些婦女抗日救亡組織做了大量的工作,促進了廣東婦女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在廣州,抗日救亡團體的先後成立為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創造了條件和提供了保證。

  第九篇 民族抗日救亡的號角

  抗戰初期,在中共團結抗日的主張和民眾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動下,在抗戰烽火的灼熾下,廣大文化界人士、新聞工作者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辦了各種抗日報刊,用他們手中的筆,撰寫文章,喚起民眾,鼓舞民眾,共赴國難,抗日愛國報刊顯示出勃興之勢,吹響了民族抗日救亡的號角,使當時的廣州呈現一派抗日報刊競相爭奇鬥豔的可喜景象。特別是《救亡日報》南遷廣州後,許多著名的文化人士隨之前來廣州,廣州曾一度成為國統區除漢口以外的第二個抗日文化宣傳中心。正如茅盾所指出的:北平和上海相繼淪陷以後,武漢和廣州代而成為文藝的中心點。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等一批文化人相繼南來廣州,一時精英薈萃,群賢畢集。加強了廣州地區的抗日救亡宣傳力量,使廣州的報刊宣傳活動更加活躍。1938年4月。中共在國統區的公開黨報《新華日報》在廣州設立了分館,館址設在廣州漢民路(今西湖路)40號。《新華日報》、《救亡日報》等報刊的公開發行,為廣州的抗日報刊宣傳提供了新聞信息和輿論導向。

  在廣州眾多報刊中,《救亡日報》、《抗戰大學》和《先鋒隊報》在群眾中影響最大。《先鋒隊報》是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抗先”)的機關報,1938年2月25日創刊,社址設在廣州市珠江路190號的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工委會內。該報對促進廣東青年運動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十篇 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

  1937年11月初,中共中央派張雲逸在廣州與餘漢謀談判協商。根據國共兩党達成的協議,廣東地方當局同意在廣州設立八路軍辦事處。1938年1月,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正式成立。公開以八路軍代表身份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雲廣英任辦事處主任。辦事處地址在今德政北路七號二樓。

  八路軍駐廣州辦事處建立後,以公開合法的身份,積極開展對國民黨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不斷組織進步愛國青年到延安,參加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掩護中共廣東省委和地下黨的活動,對促使國共兩黨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8月,在紀念八•一三淞滬抗戰之際,廣州掀起為期一周的獻金救國熱潮,民眾紛紛響應,獻金活動取得好成績。同年9月,廖承志以辦事處及《新華日報》廣州分社的名義,在廣州永漢路戲院對面的“哥倫布餐廳”舉行了一個招待會,說明中共抗戰主張,使共產黨的威信在群眾中大大提高。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夕,辦事處協助省、市委組織群眾撤退,辦事處主任雲廣英等同志最後一批撤出廣州。省委和辦事處遷至廣東韶關。這時,廣州辦事處改名為韶關辦事處。1939年春,雲廣英和餘漢謀交涉,以辦事處名義設立了公開電臺,電臺實際歸省委使用。

  1940年10月,辦事處按中共中央指示撤銷。雲廣英及其夫人陳英經桂林辦事處轉重慶到延安工作。 

  第十一篇 《救亡日報》社南遷廣州

  《救亡日報》是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群眾組織——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機關報,於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創刊。社長郭沫若,總編輯夏衍。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後,《救亡日報》社南遷廣州,並於1938年1月1日在廣州復刊,是廣州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重要報紙。

  為指導《救亡日報》社的工作,周恩來指定由夏衍和雲廣英、廖承志聯繫。周恩來還對《救亡日報》的宗旨、方針作了明確的指示,指出“總的方針是宣傳抗日、團結、進步,但要辦出獨特的風格來,辦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歡看的報紙。”

  《救亡日報》堅持為民族、為大眾“鼓”與“呼”的辦報方針,宣傳抗戰救國,號召民眾團結一致,奮起抗日。為報道日軍飛機大肆轟炸廣州,《救亡日報》社採編人員全體出動,現場採訪轟炸後的慘像。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廣東惠陽大亞灣登陸,《救亡日報》社派出戰地記者前往採訪,發回的戰地通訊專稿成了廣州報界的獨家新聞。20日,日軍步步向廣州進逼。鑒於局勢所迫,許多報刊已自動停刊。《救亡日報》仍在堅持出報,沒有報童,報社的工作人員親自上街賣報。

  《救亡日報》自遷廣州後,至1938年10月21日停刊,在廣州共出版了10個月之久。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救亡日報》成為抗戰初期中共在粵港地區最重要的輿論陣地,被譽為“華南的一座精神堡壘”。 

  第十二篇 葉劍英在廣州的抗戰演講

  葉劍英抗戰期間長期在人民軍隊統帥部的領導崗位上工作,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兼八路軍參謀長,並曾擔任八路軍駐南京代表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廣東是葉劍英的家鄉,他對廣東的抗戰始終予以極大的關注,為廣東抗戰出謀劃策。

  1938年4月,葉劍英因治療舊傷到香港就醫,途經廣州。5月2日,葉劍英在中山大學作《目前抗戰中的幾個問題》的演講。5日,葉劍英在廣雅中學作《把握住抗戰勝利的基本條件》的演講。葉劍英在中山大學和廣雅中學的演講,回答了人們迫切關心的現實問題,不僅教育和鼓舞了全體聽眾,而且更通過新聞媒介的傳播,對推動廣東的抗日救亡運動也產生了重大作用。中山大學、廣雅中學兩校青年學生聽了葉劍英的演講後,更是受到很大啟發和震動,紛紛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武裝鬥爭中。1940年,葉劍英在中山大學的演講內容還以《論抗戰中的幾個主要問題》為題收入了由《新華日報》編輯出版的《葉劍英抗戰言論集》一書中,影響遍及全國。

  1938年10月,日軍大舉進攻華南。13日,葉劍英寫了《論日寇華南進軍》的抗戰文稿,號召廣東軍民英勇抗戰。中共廣東省委根據日前已得到中央和葉劍英同意的關於日軍入侵華南後立即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計劃,立即予以部署實施,在東江、海南島、珠江三角洲地區均建立了抗日武裝。這些武裝就是後來發展成為華南抗日縱隊的雛型。 

  第十三篇 宣傳抗戰的重要基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大批文化工作者撤退到廣州。他們和廣州的文化工作者一道,開展新聞、戲劇、美術、歌詠等活動,宣傳抗日救亡。這期間,《大路》、《抗戰大學》、《救亡呼聲》等刊物陸續出版。文化工作者不但創辦了報刊,還建立了文化團體,進行了空前繁榮的文藝創作。廣州一度成為宣傳抗戰的重要基地。

  1937年,統一戰線的群眾組織“救亡呼聲社”、“廣東文化界救亡協會”成立。“文救會”還推動了廣東戲劇協會、廣東文學會等文化團體的建立。眾多文化團體的相繼建立,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界甚至整個廣東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著名文化人主編的一批文藝刊物,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茅盾、夏衍、巴金、沙汀、鐘敬文、鬱風等人在廣州發表了一批作品。戲劇、音樂、美術的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1938年3月,國民黨省、市黨部,省黨政軍聯席會議宣傳部,廣東文化界抗敵協會等作為籌備單位,聯合了20多個團體,發動300多人參加,演出了大型革命歷史劇《黃花崗》。這次廣州最大規模的演出活動,群眾反應極其強烈,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粵北成了戰時省會和廣東新的抗戰文化中心。1941年皖南事變後,大批文化工作者轉移到香港,繼續開展抗日文化宣傳工作。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展開了一場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文化人”的行動。 

  第十四篇 國民黨軍隊遏制日軍擴張

  “七七”事變後,國民黨廣東當局採取了一些應變措施,對於動員全省軍民共同抗戰作了一些準備。廣東省成立了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余漢謀任主任委員,駐粵各軍、師長和一些社會名流任委員。全省分為12個區。國民黨愛國官兵面對日軍的入侵奮起抵抗,如派往南澳島的國民黨第一五七師吳耀波營、大亞灣霞湧守軍、虎門大角炮臺詹松秋連和增城白麵石陣地的獨立第二十旅黃植虞營,均不畏強敵,英勇殺敵,直戰至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

  日軍侵佔廣州後,廣東黨政軍當局沒投降日軍,仍然堅持抗戰,廣東進入了全面抗戰階段。廣東軍政領導機構北遷韶關,與日軍對峙。民眾的抗戰情緒、軍隊的殺敵精神高漲。廣東國民黨軍向日軍發動的夏季攻勢持續半年之久,無論在精神上或軍事上都給予日軍沉重打擊。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廣東駐軍對日軍展開5次戰役,進行了近20次較大的阻擊戰和牽制作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上,殲滅日軍25000人以上,另外,廣東的國民黨保安團隊等地方武裝與日偽軍作戰200餘次,斃傷日偽軍共4600餘人,擊落日機7架;斃俘敵機師12名;擊沉敵艦2艘,俘敵運輸艦1艘。日本戰敗投降後受降日軍共13、73萬餘人,受降偽軍6、2萬人。

  第十五篇 廣州淪陷區人民的抗爭

  日軍在淪陷區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激起淪陷區人民的強烈反抗。這些鬥爭的規模有大有小,形式多樣。

  儘管在日偽的統治下不存在發動大規模群眾鬥爭的條件,但廣州地下黨仍然在可能情況下,帶領群眾同敵偽進行鬥爭。效果比較顯著的是破壞化工廠軍需生產的鬥爭。1944年,日本華南派遣軍司令部派漢奸開辦廣東化工廠。由蕭泛波領導的地下黨員馬禧打入該廠做工,發動該廠工人巧妙地製造技術事故,使生產不斷下降,無法完成軍需生產任務。敵人不得已到佛山開設新工場,地下黨又發動新工場工人製造事故,致使新工場生產效果甚微。

  廣州地下黨為了更好地在廣州淪陷區開展活動,1940年6月,先後在雲台裏、惠福路等地建立秘密據點。從1941年底開始,又從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陸續派遣黨員潛入廣州,發展黨組織。隨後,中共粵南省委、粵北省委、珠江抗日遊擊隊、東江抗日遊擊隊等先後在廣州市內或市郊設立聯絡站或工作組。

  潛入廣州的中共黨員利用各種社會關係,以職員、教師、商人等職業為掩護,有的還打入偽高等法院、廣東婦女會等機構,發展組織、接送來往人員及傳遞文件、搜集情報。又先後在萬福路梁培基藥房、二沙頭頤養院等處,建立了隱蔽的地下工作據點,還在惠愛路談家巷二號之一、東川路、一德路石室前等處建立地下交通站。 

  第十六篇 廣州市郊抗日遊擊戰爭

  廣州市郊抗日遊擊戰爭集中在廣州南郊和東北郊。

  中共在這片地區建立起聞名中外的抗日遊擊武裝,戰績卓著。1938年10月22日,吳勤率19名愛國青年,在廣州南郊崇文鄉成立抗日義勇隊。當月,義勇隊在南海伏擊日軍運輸船隊,擊斃日軍10多人,在鬥爭中義勇隊不斷擴大,11月正式改編為“廣州市區抗日遊擊第二支隊”,簡稱廣遊二支隊。吳勤為該支隊司令。廣游二支隊成立以來,輾轉戰鬥于廣州南郊和南、番、順一帶,大小戰鬥數十次,其中發生在廣州近郊及其鄰近地區的重要戰鬥有:西海大捷、智擒瀝滘“八虎”、夜襲新造、突襲市橋、血戰植地莊等。

  廣州東北郊毗鄰增城、從化、番禺、龍門等縣,是廣州東部交通咽喉。廣州淪陷後,這片地區成為抗日遊擊戰爭的一個重要場地。在這裏活動的抗日遊擊武裝主要有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增城縣第三區常備隊、魏友湘殺敵大隊、王達宏殺敵中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增、從、番獨立大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獨立第二大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第四支隊。與廣州有直接關係的重要戰鬥有:仙村狙擊戰、夜襲官壙、突襲龍眼洞、夜襲新塘火車站。

  各地抗日人民武裝的創建,為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廣州市郊人民抗日武裝隊伍,在敵佔區積極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敵人。

  第十七篇 增城抗日武裝根據地

  抗戰爆發後,在增城的廣東民眾自衛團仙村大隊和雅瑤大隊於1938年10月合併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增城縣第三區常備隊,共100多人,由阮海天任指揮,開展抗日鬥爭。28日,日軍數十人沿東江河經仙村一帶騷擾群眾,三區常備隊、雅瑤常備隊和仙村、雅瑤抗日自衛隊等數百人截擊敵人,斃傷日軍約20名,大大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軍心民心。

  1939年4月,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改稱為第四戰區遊擊縱隊指揮所第四挺進縱隊直轄第二大隊,大隊長王作堯,下轄兩個中隊。5月,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稱為第四戰區遊擊縱隊指揮所第三遊擊挺進縱隊新編大隊,大隊長曾生,下轄兩個中隊。阮海天所率增城抗日武裝,編入新編大隊。曾、王部隊改編後,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東江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40年12月,增城中心縣委為加強對廣州外圍抗日遊擊戰爭的領導,成立淪陷區工作委員會。翌年2月,東江特委為發展抗日遊擊戰爭,組織小分隊挺進增城和廣州外圍,開展遊擊戰爭,于4月初成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增(城)從(化)番(禺)獨立大隊。

  獨立大隊以油麻山為基地,在增城、永和、福和一帶活動,並伸展到廣州市郊的羅崗及從化的太平場。1942年8月,該部由增城移至東莞,編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主力大隊。增城抗日武裝發展為東江縱隊的一部分。 

  第十八篇 增城正果之戰英名留芳

  1938年10月12日淩晨,日本軍隊在惠陽的大亞灣突然登陸,開始了侵佔廣東的軍事行動。廣東人民紛紛拿起武器,保家衛國。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日軍十八師團從大亞灣登陸後,很快攻佔了惠州、博羅。10月19日,日軍在博羅縣湖鎮兵分二路,一路師團主力沿著惠(州)廣(州)公路直取增城縣城,一路“派遣右側支隊(步兵三十五旅團長指揮,步兵四個大隊,獨立機關槍第二十一大隊為骨幹)從湖鎮、徑口、正果墟公路向正果墟前進”,企圖兩路包抄合擊廣州。他們認為中國軍隊“指揮已混亂,喪失了戰鬥意志”,“不會有頑強的抵抗”。但是,日軍的右側支隊在增城正果遭到國民黨獨立第二十旅部分官兵的頑強抗擊。21日淩晨,日軍第三十五旅團向中國軍隊陣地發起進攻,日軍的飛機和火炮狂轟濫炸。激戰過後,日軍的幾次衝鋒都被中國軍隊打退,在二營陣地的官兵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衝鋒,守住了陣地,堅持到當天黃昏。

  增城正果之戰是日軍攻佔廣州戰役中受挫較大的一次戰鬥。這次戰鬥後日軍在報道中稱:“皇軍此次進攻廣州,如入無人之境,只是在正果附近被咬了一口”。

  戰後,群眾為了紀念抗日陣滅的將士,建了一座紀念亭,亭內石碑上刻有:“黃種圖存,群英抗日;沙場戰死,烈士留芳。” 

  第十九篇 抗戰時期的廣州婦女

  抗戰初期,在廣州的抗日婦女團體比較多,以這些婦女團體為陣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是抗戰初期廣州婦女運動一大特點。當時影響較大的婦女團體有:廣東省、廣州市婦抗會、廣東省女界聯合會、廣州市婦女會、基督教女青年會、中國婦女慰勞會廣東省分會、廣東省女權運動大同盟、女車衣工會、中大女同學會等。這些婦女團體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如:派出戰時工作隊;組織婦女生產,發展戰時經濟;舉辦婦女幹部訓練班;到戰地搶救難民、難童,徵募勞軍。“省新運婦委會”成立不久,即與省賑濟會聯合派員到戰區、災區搶救難童,至1943年止,共到20餘個縣搶救了婦女數百名,難童1.1萬多人。設立兒童教養院,安置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童。

  在廣州抗日救亡團體出版的進步報刊中,婦女報刊頗為引人注目。《婦女大眾》和《婦女知識》就是當時較有影響的婦女刊物。《婦女大眾》為廣東婦女抗敵同志會于1938年5月15日創刊。由李峙山、區夢覺等負責主編,何香凝題寫了“婦女大眾”版頭。《婦女知識》為廣州市婦女協會主辦。當時,一些婦女黨員和進步女青年參與了編輯出版工作。《婦女知識》的第三卷第二期介紹了宋慶齡、趙老太太、鄧穎超三人聯袂蒞臨廣州活動的情況,並刊登了宋慶齡的演說詞《祝廣東婦運永遠是這樣團結》,以及《鄧穎超先生印象記》、《宋慶齡先生會見記》等文章。  

  第二十篇  以廣州為中心的院校內遷

  廣州淪陷後,市內各類學校紛紛停辦。廣州市內僅有小學13間,中學1間。據當時偽警務處統計,全市學齡兒童共有5萬多人。但這個時期內,廣州全市小學生最多時也僅得6000餘人。在廣州的各大專院校同樣遭到日軍的嚴重摧殘。

  為免遭戰爭破壞,保存抗戰之民族文化教育的根本,國民政府著手進行高校內遷的工作,瀕於戰火的幾十所國立、省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絡繹內遷,形成了中國教育史上一次自東向西的院校大轉移。

  以廣州為中心的高校內遷方向和路線大致是:

  1、向北進入粵北山區,向西或西南進入粵西或粵西南山區,走這兩條路線的高校較多,如廣東省藝專、私立廣州大學等。

  2、少數高校從粵西進入廣西,有的甚至遠涉雲南,如中山大學、廣東省文理學院。但後來這些高校基本遷回到粵西、粵北。

  3、南下避亂於香港,或在香港設分校,香港淪陷後遷往廣東內陸,如私立嶺南大學和國民大學等。

  1938年廣東省政府北遷。廣州的學校紛紛遷往港澳或內地繼續上課,嶺南大學附中、培道女中、廣州大學附中遷到香港九龍,知用中學、培正中學、協和女中遷到澳門,女子師範、執信女中、仲愷農校遷到西樵(執信和仲愷兩校後來遷到灣仔)。部分大專學校搬到偏僻的山區或安全的地方上課。1944年,日軍進犯粵北,遷至粵北的大專學校又搬到興梅等地複課。

  第二十一篇  廣州南郊智擒“八老虎”

  在廣州南郊傳頌著遊擊隊智擒“八老虎”的佳話。

  廣州淪陷後,日軍長期在瀝滘鄉駐有一個中隊,並扶植漢奸走狗。“十老虎”是同父異母的十兄弟,廣州淪陷後,他們投靠日軍,十兄弟中的衛金允還當上汪偽瀝滘聯防隊隊長。他們與日軍在廣州南郊一帶及大穀圍等鄉村“掃蕩”抗日武裝,洗劫人民群眾。

  1942年底,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順(德)中心縣委決定派衛國堯、盧德耀到廣州南郊瀝滘鄉建立工作組,作為向廣州進軍的前哨。工作組到瀝滘鄉後,瞭解到當地“十老虎”作惡多端的情況,認為必須將“十老虎”這股惡勢力打下去。通過長期觀察,遊擊隊終於掌握了“十老虎”的行蹤,決定利用清明節十老虎“拜山”之機,實行調虎離山打虎。

  1943年清明節這天中午,當“十老虎”中的八虎(老大衛金潤和老二衛金汝轉到別的山墳)拜過山墳後,消滅他們的最好時機已到。只聽一聲槍響,機槍聲、爆炸聲響成一片。八隻“老虎”和他們的偽聯防隊,眼見反抗是徒勞的,只好無可奈何地舉起雙手,當了俘虜。墓前的香燭滅了,惡貫滿盈的“十老虎”被遊擊隊活捉了。八隻惡“虎”被擒的消息,馬上傳遍了瀝滘一帶,人們都興高采烈地談論這一新聞,並添上許多傳奇色彩。不久,遊擊隊應人民群眾的要求,把“八老虎”槍決了。

  智擒“八虎”後,禺南抗日烽火迅速蔓延,遊擊隊接連發動了襲新造、打市橋等戰鬥,取得一連串的勝利。  

  第二十二篇  華僑、港澳同胞支援抗戰

  廣州毗鄰港澳,有許多廣州籍的華僑同胞居住在世界各地抗戰期間,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以及在政治、道義上支持和幫助祖國抗戰,對廣州地區的抗戰作了無私的奉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廣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熱情支持並宣傳中共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他們還以不同的形式支持、或直接參加祖國抗戰。其中有4萬多廣東籍的華僑歸國,直接投身抗戰。據不完全統計,從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建立起,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先後參加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的港澳同胞、華僑愛國青年有1000人以上。香港女教師李淑恒,先後將6個子女送到抗日前線。

  在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者蹂躪中國疆土、殘殺中國同胞的時候,海外華僑和國內同胞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海外華僑為了支援祖國抗日,在經濟上給予大力支援。廣大華僑紛紛成立各種抗日救亡團體,開展抗日籌款活動,為祖國抗日鬥爭捐款、捐物、捐藥、捐飛機。1939年初,海外華僑寄給宋慶齡轉交給曾生部隊的捐款,一次就達港幣20萬元澳門各抗日團體還徵集物資藥品,以緩解珠江三角洲抗日戰場缺醫少藥的困難。據國民政府財政部的統計,在八年抗戰期間,海外華僑共捐款國幣13.2億元。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對廣州抗戰的參與和支持,成為廣州抗戰的顯著特點。 

  第二十三篇  戰時粵省工廠的內遷
 
  粵省工業集中在以廣州為中心的沿海地區,各省營、民營工廠頗具規模,在全國有一定影響。抗戰爆發後,為避免集中於我國沿海地區的工業毀於戰火,國民政府決定將沿海工業內遷。

  隨著戰區的南移,廣州新式工業有毀于戰火之虞。當局曾一度集議遷移。但由於意見分歧,省營工廠直至日軍大舉進犯時,仍未遷移。1938年10月12日,當日軍在大亞灣登陸,除有外債關係的市頭糖廠、順德糖廠及紙廠附屬的電力廠外,其他省營工廠如新造糖廠、士敏土廠、肥料廠、硫酸蘇打廠、飲料廠、紡織廠、紙廠等僅能將輕便而貴重的機件運走,其餘機器設備按照“焦土抗戰”政策,將紙廠、飲料廠、士敏土廠、紡織廠炸毀。由於時間倉促,各廠的破壞並不徹底,其後為日軍所占奪。

  因日機轟炸,1938年5月,當局和商會曾分別勸令廣州各大民營工廠向外遷移。因遷移的費用等問題,至廣州淪陷時,僅有為數不多的工廠遷至香港和西江流域的德慶。雖然,民營工廠遷移的廠數相對要比省營工廠多,然而就整個民營工業來說,遷移的工廠僅占少數,大部分民營工廠未遷移,處於鼎盛時期的民營工業隨著廣州的淪陷而遭受嚴重損失。

  抗戰期間,由於在廣州的工業無論是官營工廠或民營工廠多未遷移至安全地帶,致使近代工業隨著沿海地區的淪陷而遭致命的打擊,戰前較好的工業基礎被日軍摧毀,已很難恢復戰前水平。

  第二十四篇  日軍侵粵期間的經濟損失

  侵粵日軍依靠武力對廣州經濟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野蠻的破壞,使廣東經濟中心廣州的工商、金融、通信業在淪陷期間受到嚴重破壞。

  廣州商業初則受日機轟炸,繼而被日軍侵擾、搶掠、焚燒、封鎖,損失慘重。各省營、民營工廠大部分被毀壞,元氣大傷。日軍將一些來不及內遷的工廠或佔領或破壞,廠內機器能拆的,拆卸後劫往日本繼續經營;不能拆的,獨佔後就地經營,為達到控制廣州以及整個華南地區的目的,日軍實行強化鐵腕統治,不擇手段掌控廣州的工商業生產和經營,無情打擊民族經濟,造成廣州經濟的巨大損失,一蹶不振。日軍佔領廣州後,在廣州建立了一批銀行,日軍濫發日鈔和軍用票,壟斷廣州金融業。

  據不完全調查統計,日軍侵佔廣州期間,造成廣州市經濟損失共1925.65億元(按當時市值計)。

  日軍侵粵使廣州經濟受到空前的破壞,廣州經濟的發展從巔峰跌入低谷,使各項經濟事業元氣大傷,致廣州經濟重建面臨重重困難,已無力進行全面的經濟複元。廣州的經濟格局在戰時戰後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日軍侵粵打斷了廣州經濟發展進程,改變了廣州的社會經濟結構,長久地制約了此後廣州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在日軍侵粵期間,人口銳減,1937年,廣州市有121.9萬人,為戰前廣州人口最多的年份,廣州淪陷後,人口銳減,1940年只有54.5萬人。  

  第二十五篇  中國空軍和盟軍在廣州

  抗戰期間,中國空軍與盟軍在廣州地區的空中作戰,鼓舞了廣州軍民的抗戰信心。

  據《廣州市志》的記載,為反擊日軍的侵略,1939年3月16日,中國空軍首次轟炸了被日軍佔據的白雲機場,22日再次轟炸,毀日機十餘架。5月7日,中國空軍1大隊轟炸廣州天河機場日軍軍事目標。6月5日,中國空軍轟炸廣州西村等日軍陣地。9月29日,中國空軍轟炸廣州白雲機場,毀日軍倉庫十餘座及日機10架。1941年2月20日,中國空軍轟炸廣州天河機場,毀日機5架。

  盟軍的空中作戰得到了中共遊擊隊的支援,提供了有關日軍在廣州防衛力量的軍事情報,使盟軍的攻擊目標更加準確。1943年5月8日,盟軍飛機7架轟炸廣州日偽據點。9月9日,盟軍在廣州與日軍展開空戰,日航空兵團長中葦被擊斃。12月間,盟軍飛機於16日、23日、24日3次襲擊廣州日偽據點。1944年7月5日,盟軍飛機20余架轟炸廣州黃埔飛機場等目標區。12月27日上午,盟軍飛機16架再襲廣州,在白雲、天河和黃埔機場空戰中,擊毀日軍戰鬥機9架,傷7架,毀地面日機1架。

  1945年4月2日,盟軍飛機數架轟炸廣州日軍機場及其他軍事設施。4月12日,盟軍飛機襲擊廣州,在廣州的河南軍事目標區投彈,日偽損失甚重。5月15日,盟軍飛機一批轟炸廣州東山日偽目標。6、7月間,盟軍飛機更是頻頻襲擊廣州日偽目標,侵粵日軍及偽軍已處於日夜不安之中,敲響了侵略者的喪鐘。 

  第二十六篇  南粵英烈浩氣長存

  日軍侵粵,在民族危亡之際,南粵兒女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為了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勇赴疆場,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空前英勇的鬥爭。在珠三角地區犧牲的烈士有:吳勤、張少筱、梁德等。

  在植地莊戰鬥中,廣遊二支隊新編第二大隊犧牲了48人。人們不會忘記共產黨人衛國堯。這位留過洋、在國民黨當過官的富家子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投身共產黨。1940年秋,他回到已成為淪陷區的番禺瀝滘鎮,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秘密建立了黨支部,發展抗日武裝。1944年7月25日,廣遊二支隊新編二大隊250人駐紮于植地莊。當夜,日軍指揮官吉田率領獨立步兵第八旅500多人突然包圍了廣遊二支隊新編二大隊。留下來掩護部隊突圍的8位戰士借助土牆、門樓和地堡,巧妙地與數十倍的日軍激戰。激戰至下午4時,日軍無奈地抬著幾十名傷兵和屍體撤退。不幸的是,衛國堯卻在植地莊戰鬥中英勇犧牲。

  1945年3月31日,日偽軍數千人進攻番禺新造,對番禺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珠江縱隊第二支隊番禺大隊在新造八坊民兵的緊密配合下進行反擊,擊退了敵人。戰鬥中,民兵黎鍚煊等英勇犧牲。其時,南粵處處可見當年的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那裏記載著先烈們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蹟,他們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第二十七篇  侵粵日軍簽字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無條件投降。8月17日,日本駐粵“總領事”下旗。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

  8月18日,蔣介石派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為海南、粵西、廣州地區受降主官。張發奎受命後,於8月下旬開始由廣西向廣州進軍。9月6日由張發奎率領之前進指揮所駐廣州,開始籌劃受降諸事。第二方面軍廣州前進指揮所命令廣州市日軍集中河南區解除武裝。

  9月7日國民黨第二方面軍新一軍進入廣州,正式接防。日本宣佈投降時在廣東的日軍兵力100600余人,于移防集中後,開始解除武裝,視為戰俘。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時,廣東地區日軍簽字投降儀式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日軍投降代表是第23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參謀長富田少將,海南島日軍指揮官代表肥厚。中國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受降。對日軍投降代表田中久一及海南島日軍代表肥厚等人宣佈受降第一號命令,取消日軍第23軍番號,隨即開始進行日軍集中繳械,戰俘處理,接收及肅奸諸工作。日軍代表向中國受降官鞠躬致敬後,由田中久一簽署投降書。田中久一的降書內,載有“如不執行命令或違犯命令,願受懲罰”等語句。整個受降典禮雖然只有短短的40分鐘,卻書寫了廣州歷史上極其光榮的一頁!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