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訊/1990年,吳韋偉買下了三層樓的宅基房,入住新滘龍潭村,之後,佩戴著祖傳下來的五龍玉鐲遠航非洲。當時的他並未預料到,在接下來的人生歷程裏,“龍”會成為攪動他生命激情的主角。直到那些日子,西非的華僑、西班牙的華僑、印尼的華僑,知悉他愛畫畫,爭相要他畫下龍圖騰,他才明白,在炎黃子孫的眼中,龍是永恆的思念。從此,他決計做一名真正的“龍”的傳人——主攻畫龍。如今,吳韋偉已經舉辦過三次個人龍畫展。龍,讓他退休後的日子,風生水起。
據大洋網報導,在龍潭村見到吳韋偉,感覺他是那種笑容可掬的親切老人。筆下的龍,卻吞雲吐霧,張牙舞爪中凜凜生威。一遝遝照片,是他幾十年船長生涯的生動記錄,也一樣的虎虎有生氣。從這兩者中,我窺見了一個人內心的剛毅。
漁港走出船老大
1942年,吳韋偉出生於湛江一個兩萬多人的海島上,全島的人家都以打魚為生,是名副其實的漁港。“開門就見海,海面上多的是哥德堡號式的三帆帆船,中學到湛江市讀書,要坐一天的船,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回家。”一出生就與海相伴,家裏父親是船老大,母親也是一名船員,這讓吳韋偉從小就夢想著在海上漂蕩,高考時他報考了上海水產學院,沒考上,很快便被招進了海南島的“南海水產公司”。
一個航次是15到20天,第一次正式出海,這位海的兒子一樣經受了巨大考驗:“外海風浪很大。我被分去當炊事員,別說煮飯做菜,連站都站不穩,暈乎乎地在床上躺了一個星期,才適應過來。”
1972年,船在北部灣作業,美國與越南打仗。美軍戰艦常常擦肩而過,情勢兇險得讓人心驚肉跳。吳韋偉卻還堅持在忙碌的做飯之餘學習起網、放網、捕網等工作,他希望做一名真正的水手。兩年後,終於順利轉到甲板上當漁撈員。
與魚的搏鬥也充滿了刺激性。300噸位的船,有時捕到的鯊魚有船身那麼大,吊起來能讓整條船都傾斜了。那時節魚多,一次在珠江口捕羊魚,每次下網都滿載而起,忙得三天三夜無法合眼。
再忙,吳韋偉也沒忘了學習。他的目標明確,要跟父親一樣當一名船老大。駕駛知識、航海知識、天文知識,他都一一認真掌握。“當時還沒有衛星導航系統,要靠測天儀測船位,考二副,這些內容都有要求。”而吳韋偉一次就順利通過了考試,一年後,又考上了大副,再過一年,便當上了船長。剛過而立之年的他,成為公司裏很年輕的船老大。
後來,公司搬回廣州,更名為“廣州漁業公司”,吳韋偉一直是十大優秀船長之一。以至於1984年還優先獲得了一套房子的獎勵。
說起捕魚經,吳韋偉率直而自信,聲稱要做到“大海茫茫,心中有數”,關鍵是經驗要足。“拖上來的一堆魚,根據它們的新鮮度,產量、種類就要能判斷出魚在哪個位置,網要前拖還是後拖,拖到何種程度就起網。像以前很值錢的紅魚,則要到礁石邊去拖。”
遠航西非的苦與樂
對於別人來說,大海是不可捉摸的,但對於吳韋偉而言,大海已然像親人般熟悉。駕船出海幾十年,他從來沒有遇見過不可控制的情況。因此,1990年,中國水產總公司派出10條漁船遠赴西非開發遠洋漁業,吳韋偉成為了廣州遠洋漁業公司派出的兩位船長之一。
“這是我國第一次海外作業,我還作為代表在大會上發言,真是太興奮了。”
船從新洲碼頭出發。當時的照片就擺在我的面前。那一天,吳韋偉穿上了西裝插上了紅花,意氣風發。船過新加坡、麻六甲入印度洋,又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來到了大西洋,整個航程,曆45天。吳韋偉寫下了遠航日記,也寫下了重重疊疊新鮮興奮的心情。從小就喜歡畫畫的他,甚至拿出了畫筆,將異國他鄉的美麗風光速寫下來。
等到開始作業,吳韋偉才明白,一生中最艱苦的一段歲月竟不期然而至了。
他們被分配到了幾內亞比紹海面上。這裏風不大浪也不高。但整整1年7個月,他們的船沒有靠過岸,供給、卸漁都是靠運輸船中轉。白天拖章魚,晚上還要捕蝦。每天目力所及,是茫茫無盡頭的海面;每日的工作,也是無休無止的換網、起網、處理魚貨等勞動。
而這還不是最苦的。“在國內,我們的捕撈都是單拖,在這裏,用的是臂拖,我們完全沒用過,所有的操作都要靠自己摸索。剛開始,有的船員眼淚都流出來了。”好在,半年後他們終於克服了一切技術上的難題,剩下的,就是與烈日與單調做搏鬥了。
而一個男人的本色在這時充分顯示出來了。兩年後,當吳韋偉奉命回廣州,船隊還不斷地向他發出邀請,只是此時公司已經準備對他委以更重的任務了。
一片丹心寄龍畫
在西非的兩年,華僑們對祖國的感情,也深深地打動了吳韋偉。
“無論是在比紹,還是我後來把船開到西班牙維修,只要碰到華人,他們都會很熱情地跟我聊天。看到我在寫生,就希望我給他們畫一兩張,要得最多的,是龍畫,覺得這最能寄託他們的情感。其實那時候我根本沒畫過龍,只好憑著想像給他們畫一畫,他們也都歡天喜地地收起來了。”
到了1995年,吳韋偉已經作為經理帶隊到印尼遠洋捕魚了。每天在岸上指揮船隊作業,他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到當地華僑。同胞們想要的,還是龍畫。
吳韋偉覺得自己再也不能應付了事了。回到國內,他買來了《中國龍畫》一書,開始認真地研習畫龍的種種技巧和規律。從工筆龍,到兼工帶寫的龍圖,到水墨龍,吳韋偉一步一步地潛心探索。
2000年是農曆龍年,再次帶隊來到印尼的吳韋偉,應要求送出了八幅龍圖。“那都是利用晚上時間在當地畫的,一幅要畫一個月吧。”
如今,吳韋偉退休了。白天,他仍然要“工作”——與老伴一起照看兩個可愛的小孫子。晚上,他還是貢獻給了畫龍。“呵呵,一般會畫到11點多,有時候畫得入了神,一抬眼,也可能是12點多、1點多了。”
展開一幅花了半年時間繪製而成的《中華龍》,吳韋偉的苦心孤詣躍然紙上——13米長的圖畫上,分成了天空、陸地、海上三部分,共有游龍56條,象徵著56個民族,陸地的板塊上,背景的中國地圖清晰可辨。
好一位龍的傳人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