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昔日北京特權象徵受到衝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6 08:11:16  


友誼商店,昔日北京特權象徵,今日受到衝擊。
  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華盛頓郵報》8月25日載文《昔日北京特權象徵受到衝擊》,摘要如下:

  位於北京長安街上的友誼商店是京城有名的旅遊去處,但它對許多人來說還有著更多意義。

  1973年開業時,友誼商店對外國人來說是個舒服去處。那時,他們在其他地方買不到進口紅酒、皮鞋和一些食品。而對中國人來說,它曾是只有外交官和外國人才能享受的特權象徵。

  如今,友誼商店就像是一個時代的錯誤,它提醒著人們在開展市場經濟前的歲月。友誼商店的規模太小了,因此,就像中國其他破舊的、不時髦的東西一樣,這個標誌性商店即將被拆。到2009年初,一個造價五億美元,是原規模15倍的“友誼大廈”將代替現在的友誼商店,那將是一個集寫字樓、公寓及大型購物商場於一體的綜合大廈,部分工程將趕在2008年奧運會前完工。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還實行配給制時,只面向外國人開放的友誼商店出現在很多城市,但服務很差,而且只收美元。到1991年,中國打開國門,北京友誼商店開始面對國人開放。

  現在,這裏出售的商品包括zippo打火機、烏龍茶、羊毛衫、天壇水晶複製品等,但店內顧客並不多。遊客能在其他地方以更低價格買到同樣商品,以前來這裏採購出國禮品的外交人員也直接從廠家訂貨了,旅遊團更願意到附近的秀水街購物。友誼商店對面就是賽特商場,那裏也能買到進口紅酒、咖啡機、時尚的名牌網球鞋。

  有關人士表示,友誼商店沒能很好地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有報導說,友誼商店去年僅贏利九千美元,前年則虧損37萬美元。現在已到了改變的時候了。

  56歲的李淑蘭(音)說:“開業時我就在這裏工作了。改革開放後,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對現在的頹勢,我感到很難過,但也沒辦法。”“每個人都在議論,但我們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改變。像我一樣的老員工都很愛這個店。”在珠寶櫃檯裏,工作像往常一樣平靜,店員王保平(音)說:“以前,只有我們這裏賣這些商品,但現在中國對外開放了,人們在其他地方也能買到這些東西。市場打開了,這是件好事。”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