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德國之聲網9月17日載文《老外騎車是一大怪》,摘要如下:
上海的交通混亂不堪。高峰時,這個城市的許多許多交通針眼裏水泄不通。許多人爲此生氣,憤怒,因爲從A到B的時間比平時不知道要長多少。要不就買輛自行車,自己鑽縫去。我就選擇了後者。而我的選擇讓許多人不能理解。我的中文老師:“自行車?你?爲什麽要這樣?”一名英國同事:“坐出租車在這裏是很便宜的。”另一位:“您沒有司機嗎?”
在上海,誰要有錢,就不會自己倒騰脚。差一點的也騎著帶電馬達的助動自行車,或者輕騎,要不就坐公共汽車,地鐵,或者出租車(地位從前到後升級)。所有中國人的夢是擁有一輛自己的汽車。誰擁有了,誰就成功了。而自行車則位于所有交通工具的最底層。“大鼻子”騎自行車的景象在這裏是極罕見的,所以,行在路上的人看到竟然有西方人騎著自行車在街上行進,都非常的驚訝。
我的車上第一周有以下見聞:有兩輛自行車差點撞上汽車,因爲他們讓騎著車的我震住了,沒看見對面來的汽車;有一個年輕男人看到我時是那樣的驚訝,以至他錯過了靠站的公共汽車;此外,還有無數震驚的、怪笑的臉。
騎著車找住房是個失敗的經驗。房屋經紀人小姐看到我在她的面前跨下車來,話裏面有另外一種調子:“噢,您有輛自行車。”實際上她想說的是:“噢,你肯定是瘋了。”那套住房真的很漂亮,但我們沒有得到。經紀人忽然告訴我們,該住房已經出租了。
一個生活在上海的瑞士生意人每天都騎著車到辦公室去。有一天,他告訴我,他的女秘書由于這個原因而辭了職:因爲爲一個騎車上班的老闆幹活,她覺得是無法忍受的。
儘管如此,騎車在上海是一種能够向前行進的交通模式。自從我開始騎著車穿越這座城市以來,我更有了一種在自己家裏的感覺。因爲,當你跟20個同樣騎車的人結成團夥穿越一個有12條行車道的十字路口的時候,你會有一種不可能更貼切的互相歸屬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