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奧地利華僑華人 為中奧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9 10:12:30  


奧華書店。
華人出資建設的禮品專賣店。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一提到奧地利,首先讓我們想到的是那些如雷貫耳的藝術家的名字: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生於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文學家如茨威格、卡夫卡;哲學家如弗洛伊德……這些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與藝術和大師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城市如首都維也納、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薩爾茨堡等,這里古街道縱橫交錯,兩邊矗立著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衆多宮殿宅第、教堂、城堡和博物館,把輝煌的傳統和現代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那麼,生活在這里的華僑華人是否會別有一番風情呢?

  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奧地利華人旅歐的歷史并不很長,上世紀30年代一些華人從荷蘭、意大利等國家來到奧地利,由於語言障礙,主要從事小商品如石雕、領帶夾等的沿街叫賣。到五、六十年代,從中國台灣來的留學生,學習完成後很多沒有返回台灣,留下創業,還有一批台灣退伍老兵,由於種種原因也移民到奧地利,他們主要經營餐飲業。

  據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臨時代辦王順卿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陸來奧的華僑華人迅速增加。目前奧地利共有華僑華人約3萬人,絕大多數來自浙江青田、文成和溫州,約占總數的80%,其他來自福建、上海、山東及東北等地區,大多以經營餐館業為主。其中約一半以上的華僑華人在首都維也納生活、經營。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大陸留學生的增加,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移民加入,使奧地利華僑華人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其中既有科技工作者、教師、醫生護士,也有音樂家、舞蹈家、畫家等,他們先後來奧留學繼而留下工作,成為華人群體的一股生力軍,在中奧民間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餐飲業是華人產業的主流

  翻開由奧地利《歐洲聯合周報》社編篡的2008年版的《奧地利華人商業電話簿》,華人經營的行業基本一目了然。其中僅餐飲業一項占了70頁,遍及奧地利的9個州,按平均每頁20家店算,也有1400家。記者相信,還有一些商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被收錄。曾有當地華人向記者估計有2000家左右,此言大概不虛。

  相比之下,華人從事的其他行業就小巫見大巫了。除餐飲業外,華人的第二大行業要屬百貨商場了,主要以亞洲進口百貨為主,這些商店大多集中在維也納,正組成今天所說的“唐人街”,但是滿打滿算,也不足百家。除此之外,進出口貿易、依據旅游業的禮品商店、酒店、旅館,以及科技、法律、信息等行業也開始有華人涉足。

  即使在餐飲業,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位於維也納市15區的“樂口福”在僑界享有盛譽,“曝光率”很高:因為很多大型的僑團接待活動都安排在這里進行。老板來自香港,餐館以經營港式粵菜為主。記者去采訪時是下午,老板打高爾夫球去了,接待記者的是他太太,來自台灣的黃翠娟女士。黃翠娟的來頭不小,曾在台灣做過主持人,上個世紀80年代初慕維也納藝術之名來奧留學,學習器樂藝術,畢業後先是做導游,後來就隨先生開起餐館來。談起這段經歷,黃翠娟很感慨。當初在台灣時,讀到先期來奧地利留學的同路的文章,說拿了藝術文憑,最後的出路卻去開了餐館,黃翠娟十分不解,為何不好好珍惜自己的藝術才能呢?但當自己也踏上這條路時,卻是同樣的歸宿。因為,雖然身處藝術國度,但靠藝術謀生太難了。不過,她的藝術才能沒有浪費,餐館的裝修就是她自己設計的。其簡約、明亮的風格恰如一首明快的小步舞曲,給人以清爽之感,給客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旅居維也納多年的華商告訴記者,他如果想給自己重要的奧地利客人介紹中餐時,就會想起“樂口福”。一位僑領也說,如果接待國內比較重要的團組,就去“樂口福”,顯得有檔次。那麼,樂口福餐館是靠什麼經營的呢?記者總結黃翠娟的介紹,那就是“用心、誠心”。用心是在做菜上,其用料講究、做工講究,服務也講究。誠心是在對待顧客和員工上。樂口福的大厨師一直跟隨黃翠娟夫婦十多年,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若不是有好的待遇,飯店留不住人的。黃翠娟待員工的秘訣就是坦誠相待,讓他們感到是和老板一起做一份事業。她講了一個例子:客人如果剩回太多的菜,收回後不會立刻倒掉,厨師會自己再品嘗,追究原因。是菜不合口味,還是菜量太多?如果菜不合口味,是菜品本身引起的,還是客人口味引起的?這樣追究起來,如果是菜的問題,就要找到解決的方法。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樂口福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樂口福有100多個位子,在華人餐館中不算最大的。許多人建議他們開一家更大的,他們也有這個實力。可是黃翠娟不這樣想。她認為,人生除了做生意賺錢,還有很多樂趣。她還是台灣婦女聯合會的會長,經常組織姐妹們一起活動,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她督促丈夫也要培育自己的業餘愛好,現在,他丈夫成了高爾夫球場的高手了。

  事實上,要把餐飲業做大也非易事。但太陽升集團公司主席陳安申博士卻闖出來一條路子。陳安申博士是奧地利華人總會副會長,在奧地利近三十多年,營造了他的“餐飲王國”,在維也納經營近十家餐館,十分成功,被人譽為李嘉誠式的人物。

  來自山西農村的陳安申,其博士不是浪得虛名。他1983年於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公派出國留學生,留學奧地利,在奧地利獲博士學位,畢業後,開始在德國一個城市的水利局供職。後來在奧地利國家農業部就職,主搞水土保持“泥石流”專業,同時擔任奧國家農業部科學部門的理事會主席,取得多項學術科研成果。由於出色的工作成績,他榮獲奧國家級“青年專家”稱號,奧國家總統瓦爾德海因親切接見了他,并親自為他頒獎。本來,他會按部就班成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可是事業偏就在他面前轉了一個彎,讓他成為餐飲界的翹楚。

  陳安申的轉型緣起他的妻子張寧。張寧是自費來奧地利留學的學生,學習期間,曾在餐館打過工,有了餐飲的經驗。後來機緣巧合,他們在維也納郊區盤下來一家剛裝修好的店,開始做中餐生意。張寧在這方面特別有天賦,這家生意就這樣被她做大了。那時,陳安申還在德國工作,最後不得不辭去工作,幫妻子打理起餐館生意。而涉足餐飲行業,也一下激發了他作為晉商後裔的潛能,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其知識架構又讓他視野更加開闊, 准確的判斷和分析問題能力讓他的事業越做越大。

  陳安申一開始就不僅僅把目光停留在華人圈子里,更是擺脫了華商喜歡“扎堆”的習慣。他把餐館都開在了當地的大商業中心。華人有競相壓價惡性競爭的習慣,而陳安申在實踐中敏銳地意識到,只一味地削價競爭,不見得就一定會贏得顧客。從長遠利益來講,物極必反,價格太低了,反而會引起顧客對飯菜質量的疑慮,尤其在這樣一個把健康看得高於一切的西方國家。他曾經做過試驗,在一個商業中心開一家低價的餐館和一家高價餐館,在第一個月,客人都湧入低價餐館,但是後來價格高的餐館也照樣顧客盈門。這更堅定了他打品牌而不是打價格牌的信心。他在實踐中總結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由總經理全權負責和協調,每個店都配有得力的厨師長,各負其責,又相對鬆散。他也摒棄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從員工中選拔和培養管理人員,一方面盡可能提高員工的收入待遇,另一方面讓絕大多數員工感到工作舒暢、開心,讓有能力、并且刻苦肯幹的員工感到有奔頭, 看得見自己的職業前景;同時,企業一定兌現自己的承諾。這樣,大家擰成一股繩,使企業越做越大,管理起來也輕鬆。

  記者曾去過陳安申開在“新千年”商業中心的意大利餐館,其管理、經營的都是當地人,除了員工以外,極少有人知道這個餐館的老板是華人。但是管理外國員工并不容易,一是公司要規範經營,二是老板要有管理才能,讓他們服你,不然,也是“玩不轉”的。由於良好的信譽和名聲在外的成功經營,陳安申在生意場上如魚得水。現在他的觸角已伸到了房地產、投資等行業。不過,他遵循的理念卻是:“事業和生意永遠是無止境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事業和生意做到極致,我的選擇是, 在照顧好孩子和家庭的前提下, 盡最大能力把事業和生意做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