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3日載文《轉型時期如何不折騰》,摘要如下: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提出“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民間語言裏,“不折騰”可以理解爲就是不亂搞、不胡搞。很長一段時間裏,官方語言和民間語言形成了距離,更有甚者認爲“官話”正在失去和民衆溝通的能力。但從“不折騰”一詞來看,官方語言一旦點中了民衆的心聲,仍能迅速得到積極回應。
官方所講的不折騰,主要是政治意義上的,其主語是各個黨政機關——除了不要拿意識形態挂帥之外,相對社會和民衆來講,黨政機關不要使蠻力,不要做無用功。“不折騰”所要表達的導向是比較明確的,在黨內外形成共識應該不成問題。
筆者還想補充的是,其實,折騰在民間也有相對中性的用法,就是包含爲改變現狀而不得不努力應對的意思。事實上,改革30年,既是政治運動偃旗息鼓的歷史,也是普通民衆的一部折騰史,農民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耕作,自主嘗試各種新技術,不斷因應市場調整自己的生産結構;企業要嘗試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不斷引入了各種激勵和懲戒機制,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市場化改革讓中國人在各個領域之間迅速流動起來,從農村到城市,從中西部到東南沿海,從農民到工人,改革後的中國社會,具備了現代社會流動性的基本特徵,事實上已是一種無時無刻不折騰的狀態。
現實社會:誰在折騰誰
因爲官方主導發展模式,在現有體制下,社會結構不可能實現正常的均質化,由權貴結合而成的利益集團在社會結構中形成了獨大的地位。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看到,强勢集團在折騰小老百姓,凡是與政府審批有關的領域,均形成了暴利行業,比如房地産、出租車以及行政性壟斷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