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蔣經國先生給後人的一點啓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4 15:07:23  


  作者:段文勇 廣東汕頭 文化傳播

  元月13日,是“小蔣”——蔣經國先生的忌辰。二十一年前的元月13日,經國先生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歷程,撇下了一群隨同他父子出走台島的文臣、武將、“外省的”“本土的”黎民百姓,還有那山雨欲來的島內政局和紛繁複雜的兩岸關係。 

  以筆者看,經國先生晚年主要作為有二: 

  一,由他推行的“十大建設”。 

  這是經國先生上世紀70年代主政台灣後在經濟上的大舉措。在60年代實現經濟的初步起飛後,64歲的經國先生於1973年12月25日“國大”年會上宣布:“‘政府’已下定決心,以五年為限,列入管制,克服困難,加速完成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蘇澳港、北回鐵路、鐵路電氣化、大鋼廠、大造船廠和石油化學等9項建設,來強固我們的經濟基礎,穩健我們的經濟發展。”1974年9月,經國先生在“立法院”作施政報告時,又加上核能發電,共l0項建設,總計1948億新台幣。 

  經國先生開展的“十大建設”,刺激了生產,增大了就業,改變了台灣以農業輕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提高了能源和原材料的自給水平,建立起了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全面改造了台灣島。被人稱為“經國之治”。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跡,就是從“十大建設”開始被外人所認識與重視的。在開始時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對“十大建設”規模過大,向外貸款過巨提出質疑,認為這項計劃將拖垮財政,不過經國先生卻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力排衆議。 

  經國先生將資源大量投入內部的建設上,使得台灣人民建立信心並從中確認自我的價值。毫無疑問,無論就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那是台灣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歲月,走過那一段路的台灣百姓都記得,自己如何買下第一間漂亮的公寓房子,創辦第一間公司,接到第一張海外訂單,走上第一趟海外之旅等等。再加上成為“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開始啓用台籍人士,並以“微笑院長”的面目,經常深入民間,走訪台灣的各個角落,其和善質樸,與民同樂的親民形象,使得台灣的多數百姓,直到今天還很懷念他。 
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及韓國、新加坡、香港地區的迅速崛起,被世人贊譽為“亞洲四小龍”。毋庸諱言,它們的奇跡無形中也給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啓發、借鑒和示範。 

  二,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允許老兵大陸探親。 

  何謂“戒嚴”?1949年,國民黨潰敗到台灣,為牢牢抓住這枚最後的籌碼,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秉承“老蔣先生”的旨意,於5月19日通過台灣“警備司令部”頒布戒嚴令,宣布台灣地區處於“戰時動員狀態”。隨後,當局頒布涉及黨禁、報禁等100多項管制法令,並將“保甲連坐”制度搬到台灣,全面控制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時代,公民的參政權利與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制,當局對政治異議人士可以隨意逮捕、審判、囚禁甚至處決。 

  何謂“解嚴”?隨著台灣經濟騰飛、政治生態出現迅猛變化,以及兩岸局勢的緩和,要求解除戒嚴的呼聲越來越高。既然“一年整訓,二年反攻,掃蕩共匪,三年成功”的反攻大陸夢不能實現,衆多的老兵“榮民”要求返鄉探親。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頒布“總統令”,宣布15日零時解除戒嚴令。至此,這個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走進歷史。 

  1987年對於台灣地區歷史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年份。當經國先生解除了長達數十年的“戡亂戒嚴”狀態的時候,人們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勇敢”或是“遠見”來評價這個舉動了。解嚴,解除的並不是一個行政上或者司法上的約束,更重要的是解除一個地區民衆心理和思想上的約束。從此,這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才能有真正發展的可能。當年蔣經國能够決然解嚴,也正是看到了思想和心理的束縛已經成為台灣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台灣在走出戒嚴歷史之後,才開始了兩岸的正常往來。這時候的台灣,斷然不能回到一個思想和聲音重新淪喪的年代。 

  先生非聖人。以今天的情形看來,我們在佩服經國先生的民主開明大智大勇之餘,覺得他似乎對解禁之後的社會發展趨勢缺乏足够的前瞻和制度性設計預防,尤其是對“台獨”的“毀憲立法”、顛覆“中華民國”預估不够。加之隨後主政的李登輝於1991年終止《懲治叛亂條例》,1992年“刑法”中言論叛亂罪的“法律依據”亦被廢除,這樣就使法律門戶洞開,台獨份子拍手叫好,“群蛙”歡騰,鼓噪而行,其勢力得以迅速蔓延,尾大不掉,以至於以“合法”的形式堂而皇之的奪取政權,猖狂的“去蔣”、“去中”,要建立什麼“台灣國”。“老蔣先生”的銅像被“大卸八塊”,扔進儲物間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被視為“外來政權”的“中國豬”,“合理”的歸宿就是“太平洋又沒有加蓋,喜歡大陸就游過去嘛!”假如先生九泉有知,對此不知作何感想? 

  選擇李登輝接班,人生一大敗筆。 

  1970年,在經國先生訪美期間,他遭遇了台灣“民主運動者”的槍擊。其後國際形勢的驟變,中美親善以對抗蘇聯,導致台灣狼狽退出了聯合國。在淪為“國際棄兒”後,島內一片悲觀怨憤的氣氛中,面對長期的“反攻大陸”無望,以經國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國民黨人,只得考慮在海島長期扎根“立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囿於政治的思考,為台灣族群問題尋求出口,為政治轉型籌備條件,培養提拔“本土精英”成為組織建設的側重,所以有了“催台青”措施的出台。謝東閔、李登輝、吳伯雄、許信良、王金平,……衆多的“本土籍”知識分子得到青睞和重用。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天下英雄入我弢也!”對島內知識分子也是一種公平吧!但是,對於李登輝這個首鼠兩端的投機政客,缺乏應有的識別和判斷,卻是一個極大的失誤。坊間有“先生識人看其人老婆之說”,也許只是笑談。李登輝夫婦長期接受日本文化熏陶,李還曾經加入國民黨的“死對頭”共產黨,這些居然能够瞞過長期主持國民黨情報部門的先生的法眼,偽裝的功夫算得一流。 
關於先生是怎麼物色李登輝做接班人的,網友們流傳笑話一則,儘管粗俗,但沒有對先生大不敬,只是對李的後來作為的一種宣洩,不妨在此照錄:
 
  據稱1984年國民黨召開大會期間,經國先生內急去洗手間,時任秘書長的蔣彥士急著追問他選誰任“副總統”,先生當時正忙於“流水作業”,隨口叫他“你等會”,不料秘書長聽錯浙江口音,以為經國先生說的是“李登輝”。結果秘書長回去傳達主席指示,李獲鼓掌通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