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防空部隊成功瘦身 司機也能當導彈操作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2 14:30:24  


  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解放軍報報道,爬高山、越峽穀,涉急流、過險灘……一支支作戰分隊遠程機動,相繼在山巔、海島、戈壁、荒野指定地域安營扎寨,並開始遂行作戰任務。然而,隨著雷達天線極速旋轉、地空導彈劍指蒼穹,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陣地都遠離城市、鄉村,他們如何在沒有保障依托的環境中生存,如何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執行任務?南空某部以集成的方式,加速了保障能力的再生,趟出了一條條無依托保障新路。

  在有限的空間追求最大值

  “敵”機臨空,某山頂機動雷達站遭到火力精確打擊,10餘名官兵不同程度“負傷”,一個信息作戰單元頓時陷入危局。此時,他們距離最近的醫療點也有150公里以上,傷員無論是前運還是後送,短時間內都難以實現。而該站按編制選配的一名衛勤人員,就是使出渾身解數,短時間內也完成不了如此繁雜的任務。危急時刻,指揮員一方面緊急聯絡就近保障單位支援,另一方面組織官兵進行戰傷自救和互救。包扎、止血、固定……官兵動作嫻熟、乾淨利落,絲毫不遜於衛勤保障人員。不久,裝備再次啟動……這是該部所屬某雷達團組織戰傷自救互救演練的一個片段。“雷達部隊大多駐守高山海島,機動作戰分隊更是點多面廣,缺少保障依托,而且機動作戰必須的保障力量也不足。”

  在演練現場,團後勤處長羅宗先告訴筆者,以衛勤保障為例,按編制配備的醫生、衛生員和醫療裝備,只能滿足平時集中保障的需要,一旦投入作戰,杯水車薪,根本就滿足不了需要。提升機動作戰無依托保障能力,就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大值。該部在專業集成上尋找到了突破口。他們打破“單打一”的專業保障模式,把衛生、營房等多個通用性較強、便於掌握的後勤專業進行集成訓練;定期組織野炊保障訓練,無論是炊事員還是其他後勤和戰勤人員,輪流上陣,不斷提升全體官兵的自我保障能力;以基本作戰單元為基礎,每月組織一次戰傷自救互救訓練和簡易營房搭建訓練,官兵戰場生存能力今非昔比。目前,他們的經驗已在南空地面部隊推廣。

  為機動作戰保障規模“瘦身”

  一聲令下,某地空導彈團的戰車隆隆開進,準時到達預設陣地。

  “一號手準備完畢!”“二號手準備完畢!”……規定時間內,地空導彈矗立陣地,如箭在弦。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操作號手竟是那些剛才駕駛導彈車的司機。

  在該團,由司機兼任導彈號手已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僅如此,油機員、報讀員、雷達操縱員等裝備技術行業的崗位,也完全能由司機、炊管和衛生等後勤保障分隊的官兵擔任。

  “保障規模過於龐大是制約機動作戰保障能力的一大‘瓶頸’。”該團團長周向陽對筆者說,長期以來,機動作戰後勤和技術部門的保障都是你幹你的,我幹我的,由此帶來的窘境是,無論出動多大規模,都要有相應的伴隨保障隊伍,僅專職司機一項就占機動分隊人員的五分之一。保障規模不“減肥”,就難以適應信息化條件機動作戰高機動性、高隱蔽性、高效能性的需求。

  為此,該部打通行業壁壘,將後勤保障與專業技術“嫁接集成”,進行專業交叉和綜合訓練,充分磨煉後勤官兵戰備執勤、裝備簡單維修等技術能力。某雷達團後勤官兵通過業務上的廣泛滲透,目前大部分初步掌握油機員、雷達操縱員等戰勤、專業技能。與傳統保障方式相比,該團現在出動一次,在人員數量上減少近三分之一。“點對點”彌補保障缺陷這是一次全新的後勤保障演練。某雷達團野外陣地上,來往穿梭的衛生、勤務及部分通信保障裝備來自於地空導彈某團;而某地空導彈團陣地洗浴裝備、野營帳篷上覆蓋的偽裝網等機動後勤保障設施,則出自於該雷達團的支持。

  多年來,由於部隊規模大小不同、任務各有側重,後勤保障裝備的配置也存在明顯差異,這帶來各自保障上的缺陷和不足。跨兵種的集成後勤保障,雖然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部分兵種部隊後勤保障資源不足的現狀。信息化條件下,後勤保障迫切需要這種“點對點”的兵種區域集成後勤保障模式,這既要求破除畫地為牢的僵化思維,更要求增強主動性,加強兵種間的走動往來,熟知彼此間的保障需求。

  為此,該部每年組織兵種間的互訪交流,相互了解兄弟部隊、友鄰部隊機動作戰保障特點、裝備情況和供需矛盾,共同掌握區域內兵種部隊機動作戰的最佳支持方式,確保相互間能够心領神會。針對地空導彈、雷達和航空兵場站很多專業相近、相同的特點,他們加強通用裝備、通用保障技術人才的培養,不斷增強互補性。

  筆者深入各演練現場發現,該部跨越兵種界限協調保障的覆蓋面正逐步擴大,內容也越來越多,精度也越來越高。雖然這還不足以彌補後勤保障的所有不足,但畢竟是闖出了一條新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