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拉克撤軍冒兩方面風險
我們的探討已經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的本國方面。在國際方面,奧巴馬掌政的美國除了採取比較溫和的形象外,不會與克林頓和布什時代分道揚鑣。
鑒於克林頓的勸告要他別在言論中“滅美國威風”,奧巴馬在2月24日提前一年到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進行非正式國事咨文講演,大長美國志氣,奧巴馬的美國是不會和趾高氣揚的“勝利主義”離異的。
2月27日,奧巴馬正式宣布在2010年8月結束伊拉克“戰鬥任務”卻仍留下約5萬“剩餘軍隊”(residual forces)緊急應變。左翼認為他的“反戰”熱情冷卻、繼承布什的帝國戰略;右翼說他得了布什政績的好處卻拒不領情,既不承認美軍在伊拉克打恐的勝利,也不承認伊拉克由薩達姆獨裁專政轉化為民主國家的進步。
奧巴馬從伊拉克撤軍是冒了兩方面風險的。一方面是當前處於潛伏狀態的伊斯蘭“聖戰”勢力在美軍撤退後大肆出擊,伊拉克安全部隊無法控制局面,奧巴馬又得增兵。另一方面,是伊拉克獨立自主後演變成親伊朗、反美國的阿拉伯國家,奧巴馬就會背罵名了。
奧巴馬集中精力到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對付基地組織和塔利班,也是凶多吉少。自從布什為“打恐”定調、把對方分成“好人”與“壞蛋”以來,美國陷入化友為敵、打擊面不斷擴大的窘境(後來收買了伊拉克遜尼抗美分子才使“壞蛋”孤立)。奧巴馬如果走不出這一窘境,就會栽到阿富汗這“帝國墳場”去了。
“民粹主義”策略將會失靈
最後談“奧巴馬現象”是否會曇花一現?喜劇明星柯爾伯特(Stephen Colbert)在2005年造了一個新英文字“Truthiness”以諷刺政客只憑直覺、無視證據、邏輯卻相信自己絕對正確。奧巴馬也有這一缺點。再加他求勝心切,A.利德教授認為他“向所有人民顯示一切事物”很難左右逢源。
有人說奧巴馬是“推銷總司令”,白宮橢圓辦公室總統椅上坐不穩,卻終日“風塵僕僕”(on the road),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他顯然有越軌之嫌,想跳過正常渠道,通過民意壓力來劫持華盛頓的既得利益。
民主黨在參議院不滿60席,是奧巴馬操縱國會的障礙。他就使用“游擊戰術”,化整為零,每次拉攏三幾個共和黨參議員支持他而得到60票滿貫。
美國評論家有個說法:“高峰太早”的政客難以最後取勝。奧巴馬的前任克林頓和布什開始時步履維艱、慢慢站穩而連選連任。奧巴馬一上台就高姿態、高壓力、高嗓子統治美國,逐漸引起各方面反感。以後是否能一帆風順就更難說。
對奧巴馬的主要挑戰來自經濟。2009將是美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奧巴馬不但必須應付意料不到的危機,還必須在一年內證明他治國有方。
他的一些措施短期收效很難。怕的是人民怨聲爆發,奧巴馬的民意支持率急轉直下,他的“民粹主義”策略就會失靈。美國選民下次就不敢再盲目跟從奧巴馬式的“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