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擴大內需,愈擴愈“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4 00:02:14  


 
  所以,一個有趣的發展是擴大內需却有愈擴愈需(要)的現象,也就是爲了農村購買家電的需求得以提升,那就又産生水電等公共設施或基礎建設的需要。這種愈擴愈“需”的情形,必須要有足够的財政預算做支撑,因爲這部分將難以利用BOT的方式來提供,則對財政預算將會造成一定的壓力。

  如果這種基礎建設的需求沒有對應的財政支持,那就可能愈擴愈“虛”。一旦出現這種情形,那也將是擴大內需的限制綫,也等于是中國已達最大成長能量了。

  相對的,如果因爲家電下鄉、筆電下鄉、電腦下鄉或汽車下鄉等擴大國內民間耐久性消費的措施,而形成的水電、道路等基礎建設的帶動需求也能獲得滿足,那就表示內需擴大也産生關聯效果。那麽,中國經濟的內需將在此次金融海嘯過後大幅增長,則中國內地市場之胃納將大大擴增,所起到的取代美國市場的作用也將大大提高,則全球經濟在跨國間或順逆差國間或資金流出流入國間趨向較平衡的方向調整,這也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結構更趨健康方向發展的好兆頭。反之,若中國擴大內需已臻限制綫,則結構性的失衡就仍將存在。

  隨著所得的提高,耐久性需求會提高,但這些往往連帶也形成對公共設施、基礎建設的關聯需求,這也才正是該經濟體是否能持續成長的考驗。臺灣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曾面臨石油危機所帶來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當時,除了解除進口管制,以便降低進口成本上升的壓力,也同時力推十大建設,以填補基礎建設所面臨的超額需求壓力。當時就因爲財政足堪支持,所以在石油危機解除後,不但恢復成長,且整體基礎建設的供給得以獲得一次性大幅躍升,這對臺灣經濟結構失衡的調整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能否重複這樣的經驗,正是這次“抗衰退”能否成功的關鍵。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