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元,但沒辦法轉作他用或減持。中國持有外匯儲備的過程受了很多損失,由於美元進入貶值周期,中國2萬億外儲成了待宰羔羊;要減少損失,必須把人民幣適時地推出去。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結算、投資使用範圍。去年12月12日,中韓達成18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的協議,人民幣首次以官方姿態走出國門。今年1月20日,央行與香港特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規模達2000億元人民幣。2月8日,中國與馬來西亞簽署了規模為8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在簽署上述三個貨幣互換協議前,中國已與俄羅斯、蒙古、緬甸、越南等周邊8個國家分別簽署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這一系列措施體現了在危機關頭中國發揮大國責任、維護地區貨幣穩定的決心和貢獻,也在規避美元危機過程中使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關鍵一步。
不過,人民幣還不是一個自由兌換的貨幣,資本項目下沒有開放,人民幣不能自由買賣,邊貿用了一些,在債券市場上做一點,貨幣互換上做一點。真正實現國際化要有很多配套措施,而且需要承擔責任。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只是有一個好機會。歸納起來有三大優勢:第一是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人家持有人民幣從某種意義上等於拿著美元。易言之,等於是中國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發行以美元為儲備的人民幣。第二是與相當多的亞洲國家存在貿易逆差,跟日本不同,日本推出很多年日元國際化都失敗了,它和這些國家原來都是貿易順差,沒有辦法讓人家持有日元。中國現在和美歐是貿易順差,和亞洲很多國家則是區域性逆差,這是一個很好的條件。特別是現在金融危機,美元幣值不穩,無疑是很好的機會。第三是華人區,著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強調,華人區兩岸四地要加強貨幣合作。香港現在已經感覺到,緊緊地綁在美元上有問題,特別是人民幣在香港已經可以流通了。
要承認,構建健康穩定的全球金融體系,兩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肯定比一元化要穩定,而三足鼎立的體系肯定比兩元化穩定。目前兩元化實際上是美國和歐洲的全球競爭,從而產生超額貨幣供給。但歐美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相關性太強,國際戰略也太接近。從趨勢上看,亞洲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經濟體,比如說GDP差不多占到全球的1/3,如果在亞洲形成一個貨幣金融制度安排,跟歐元、美元形成穩定的三足鼎立的貨幣關係,會客觀上維繫全球政治經濟的長期穩定,從中長期來看,可以是新一輪貨幣金融體系構建的方向。
亞洲貨幣體系以什麼為核心是關鍵。日本曾提出仿造歐元模式的“亞元”。但其最大障礙是亞洲社會心理和政治互信的包容性不够。歐元產生的前提是政治和社會具備一體化的基礎,其背後有一個長期的政治和社會一體化的訴求。換句話說,歐元真正的穩定是歐洲政治一體化的最終實現。從亞元產生的背景看,亞洲社會政治環境,比歐洲要複雜得多。即使是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因為有日本的因素,也很難形成政治上的聯盟體,不僅僅是二戰因素,還因為日美兩國走得太近,是一個事實上的共同體即政經軍事聯盟。如果形成東亞和東南亞的聯盟,一個重要前提是日本必須跟美國脫鈎,才具備產生亞元的社會基礎。這是很難實現的。在日元和人民幣兩者選擇當中,很明顯人民幣優於日元,主要是中國相對獨立一些,和亞洲文化上更通融一些。關於亞洲貨幣合作,日本的小川英治教授等人設計出一亞洲貨幣單位,人民幣的權重是36%,日元21%,韓元是16%,新加坡元大約是11%。韓國甚至為未來的亞元起名ASIRO。
有專家建議分三步走:第一步中國應該和香港、台灣地區和新加坡一起,形成一個大中華貨幣區。區域內都說中文,交流起來非常容易。且互相間經濟聯繫異常緊密,對中國大陸依賴性很強,大中華區整體的GDP已經超過日本,區域內的貿易、資金、勞力的流動程度已超越歐元區了。理論上,大中華區最有條件搞貨幣區。第二步是建立東南亞貨幣區,東盟十國,加中日韓三國。對周邊的吸引力太大了,搞一個貨幣區,核心的吸引點是要有金融中心。東盟10+3機制中有一共同貨幣儲備基金,已增加到1200億美元。該基金的使用原來要跟著IMF的規則掛鈎,要明確提出,兩者脫鈎,使用獨立於IMF之外。第三步擴及整個亞洲,這次金融危機看似歐美受衝擊大,但從實體經濟層面看,兩類國家受到損害最嚴重:發展中國家和外匯儲備多的國家,這兩類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整個亞洲占全球進出口總額的1/3,占外匯儲備42%。構建亞洲區域經濟體和貨幣區,到那時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可以和美元、歐元三足鼎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