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民幣的稱呼缺乏國際化規範,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吳剛提議,將“人民幣”改稱為“中華元”。他認為,中國要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強國,就應當推動本國貨幣國際化。“將人民幣改稱為中華元,有利於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有利於實現國家統一,有利於促進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必須看到,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將對該國宏觀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金融市場的風險因素顯著增加。在當前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的情況下,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所面臨風險更大。唯有通過完善金融市場監管體系,配合適度資本管制,以保持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基本穩定,有效控制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的風險。同時,要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元,須具有足够廣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作支撐。發展資本市場,首先要通過持續加強制度建設和完善法制體系來實現規範發展,以有效解決次品市場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增強對市場主體和資金的吸引力,實現資本的可持續流動,保持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其次,要完善結構,不僅注重股市,還要注重債市與金融衍生產品及市場的發展培育。在產品創新上把握尺度,加強產品設計各環節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最後,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把中國資本市場培育成國際金融中心主體和世界金融資源配置中心。
目前,中國各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量已經達60萬億元,而一年的GDP是30萬億元左右,相當於借兩元才有一元產出,效率很低。這是金融資產的服務能力面臨實體經濟對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的壓力。今年貨幣供應量的增速是17%,1月份達18%,而GDP增長今年爭取達到8%,兩者相差一倍。當然金融可以引導到農村,但農業在GDP中占10%左右,消耗不了太多的金融資產,這還是在資本市場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背景下,貨幣供應量就已經超量增長,可見金融的供給能力之大。而中國銀行的全球化,主要是指銀行跟著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企業有金融需求,去亞洲、非洲、拉美,銀行跟著走,這是我們國內銀行國際化的一個初衷。但是到某一天,就是金融產業自身的生存,都要求你必須要出去了。不過,從實施層面看,貨幣的國際化,主要還是用出來的。人民幣能否在全球尤其是亞洲流通起來,關鍵還在於能不能創造一個使用人民幣的環境。在東盟10個國家中,真正有中國銀行分支機構的只有6個國家,而這6個國家除了新加坡以外,那5個國家,一般最多只有一兩個銀行的非常有限的分支。其他像老撾、緬甸等四個國家一個中國的銀行也沒有。在這些我們的金融機構沒有布到的地方,產生人民幣的需求是非常困難的,充其量在邊貿的地方用現鈔交易,一旦縱深到其內地,就沒有人民幣的受理環境了。
現在中國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上,介入太少,幾乎完全是被牽著走。在金融規則方面的被動,與自身金融國際化程度低有直接關係。有些規則本身是限制發展中國家銀行的規則,由於中國的話語權太少,也只能被迫接受。顯見人民幣的國際化,其實是中國整個國家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英國為了籌備下月初在倫敦召開的G20峰會,還專門向一些中國專家咨詢對會議有什麼預期,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什麼建議和想法。現實的問題是國際貨幣體系要不要改革、怎麼改?美國也認同改革,但他們依然堅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政府為主導。現在世界貨幣基金組織資金嚴重不足,只剩下幾百億美元了,缺乏能力去挽救全球金融危機和幫助陷入困境的國家。美國要求各國借錢給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是像中國、日本這樣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日本已承諾借1000億美金給基金,中國還未表態。有消息稱美國和歐洲有可能建議基金組織增設兩位副總裁,讓發展中國家擔任一個副總裁。不過,關鍵在於美國是否放棄它在基金決策內的一票否決權。據悉,美國已表示不會放棄一票否決權。人們最為期待的是,與會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將表達怎麼樣的立場和爭取什麼樣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