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記住悲傷,重新上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3 06:58:17  


 
  對于灾區重建而言,“不同的聲音”很有必要,因爲無論是個人重建,還是家庭重建,乃至制度重建,都沒有詩般的浪漫,惟有不停地審視自己。正是悲愴中直面不足的勇氣、焦灼中痛苦思索的堅持,讓中國社會在慈善觀念、救援機制、新聞開放等領域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蛻變。

  實際上,一年來的重建,不僅改變著灾區的面貌,也昭示出社會前進的方向。從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整個國家和民衆在抗震救灾與灾後重建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對社會發展和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

  灾區的重建還將繼續下去,可以肯定的還有,這樣的反思也不會停留。因爲,灾難和危機决不止于那場令人哀慟的地震。就在人們都在思考如何紀念汶川大地震時,大陸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現身四川,這又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而進入21世紀後,接連發生的9•11恐怖襲擊、非典、禽流感、卡特裏娜飓風、南亞海嘯……其影響之劇烈,無不令世人驚心動魄。應對這些包括自然灾害在內的公共危機與安全,需要中國社會完成必要的轉型。

  2009年5月12日,中國社會在緬懷那些一年前逝去的生命的同時,也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防灾减灾日”。在這樣特殊的日子,祭奠的意義不只是爲了逝者的安息、生者的安康,更爲了社會的進步。汶川大地震的啓示意義,或許就在于將中國社會的進程推向一個調整和反思的階段。就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記住悲傷,重新上路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