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是什麼讓中國的慈善事業如此尷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5 21:34:58  


  作者:管元敏 山東省威海市 學生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們以能助人為榮,同時也對喜歡助人的人大加贊賞。自古以來,慈善是圍繞在中華精神主體上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社會在發展,經濟在進步,古時救濟災民的施粥棚已經不複存在,代之出現的是幫助農民工解決早餐溫飽的義烏“愛心粥攤”。但是這個存在了65天的粥攤,一直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不管是它開始實施,還是停辦,人們都對此議論紛紛。它創辦的初衷受到質疑,它停辦的原因也受到質疑。人們開始懷疑這只是一場表演秀,後來又譴責政府的不合作導致了粥攤的停辦。 

  為什麼在中國做慈善會那麼難,為什麼人們對從事慈善事業的人或團體總是充滿質疑,又是為什麼中國的慈善事業一直站在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尷尬境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慈善成了商業活動的掩飾外衣,明星借助慈善活動提高出鏡率,商家借助慈善提高知名度。慈善後面的不是愛心,而是獲取利益的“熱心”。人們在明白這些後,越來越不相信慈善事業能給社會和自身帶來好處,這使得真正的慈善活動越來越難進行。 

  社會的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對“獲得”的計較,而不是對“付出”的慷慨。 

  慈善事業裡的人文關懷越來越少,慈善漸漸和施舍掛鈎,施與的人開始覺得自己是“救世主”,被施的人覺得自己是弱者,接受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社會上的富人如果看著他們受苦難而無動於衷就是為富不仁,該受到道德的譴責。 

  實施慈善事業的人不知道無私付出,追求慈善事業背後的潛在利益,并將這個作為自己做慈善的最初出發點和最後目的。社會上不乏借著慈善名義為自己打廣告的人,慈善的這一汪清水被人污染,而人們是不會喝受過污染的水的。 

  接受幫助的人不懂得感恩,甚至以怨報德,在面對別人的幫助時總想著怎麼占便宜,而不是接受幫助後想著怎麼自我拯救,從而回饋社會。 

  一名70多歲的老人從1995年開始陸續資助過8名大學生,但是這些貧困學生畢業後沒有一個給老人反饋信息,對這種現象,老人只是說,“這也不能怪孩子們,他們的壓力太大了。” 

  但是也有一些經濟條件很好的人,為了沾慈善的光,把自己說的很貧困,領取國家的資助,騙取別人的同情。看看那些冒名領取貧困補助的人有多少,我們就明白了有多少愛心大了水漂。 

  慈善是不求回報的,但是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好的結果。如果你資助的學生連感激的心都沒有,你是否會覺得自己的資助根本就是一場無意義的行為?而你的慈善行動只不過是幫助某些人實現購買奢侈品的願望,以後你做慈善的時候,會不會事先想接受你幫助的人,是不是在騙你。這小小的猶豫扼殺了多少人的慈善行動? 

  就像義烏“愛心粥攤”的發起人林如新擔心的“養懶漢”問題,如果不是有人趁機占便宜,他為什麼要為這種小事煩惱,安心做他的粥攤好了。 
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以及人們對待慈善的不正確態度將慈善事業置於尷尬境地。 

  現在中國的慈善事業大部分是在官方組織的支持下成立的,說是民間組織,但是它們的行動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寸步難行。但是政府管理的弊端就是,民間組織做什麼事的時候,都要三申請五匯報,文件審批下來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這并不是說政府的管理阻礙了慈善事業的發展,相反,政府的幹預能讓慈善活動更加規範合理。但是尷尬之處就在於我國公共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很多時候,慈善行動和政府管理機制會發生一定的衝突,各種機構不是相互推諉就是層層刁難,這種衝突又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慈善活動。 
這種現象,使得很多有心與慈善活動的人望而卻步,漸漸的慈善事業中很重要的一環民間慈善越來越薄弱。可是慈善是惠及人民大衆的行動,只有人民明白這項慈善活動是不是真正的做到了有利於人民,如果民間慈善這一條腿很瘦弱,整個中國慈善事業的腳步不會快速而矯健。中國慈善事業的尷尬境地也無法緩解。 

  我們應該知道,慈善是為了給需要幫助的人一個找尋幫助的機會,是為了社會更好的發展,他不是對特定的人或事而言的,它面對的是整個社會,惠及的也是整個社會,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我們也該創造一個能讓慈善健康發展的環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