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金震 山東威海 學生
擇校問題是教育領域的的一大困擾,說它是一老大難題,那是因為擇校的潛規則由來已久;說它是難題,是因為要從根本上轉變擇校現狀,并非一日之功可就。很多人將對擇校問題的憤怒一味的發到了校長身上,其實,校長也很冤。
擇校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的產生有教育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衆多原因下,校長被夾在了中間。每當招生時節,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一些知名學校,托關系、走後門、遞條子、獻紅包,可謂衆仙過海,各顯神通,作為一校之長,不可避免成為衆矢之的,上頭領導給名額,身邊親戚朋友給壓力,而學校招收學生的名額又是有限的,校長也變得左右為難,哪一方也得罪不起。當招生被權利左右,有些校長直接選擇了招生期間玩失蹤的,但是,這只能躲過一時,而非長久之計。
我們總是在強調校長自律的問題,將擇校這個問題的大包袱推給了校長。家長為了孩子,傾盡能力和關系擇校,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而且視為掌上明珠般疼愛,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而且多數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極力把子女送進升學率高的學校,將權力和金錢作為進入名校的敲門磚,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上好的小學、好的中學,繼而獲得上大學的“入門證”。但是,正是人們的這種對於孩子的高期望和周遭的環境氛圍,也在又促使學校拼命打時間戰,題海戰,片面追求升學率,給“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一所學校輸的送優等生越多,考學率越高,這所學校就越出名,在社會上就越有競爭力,慕名前來的學生也就越多,如此往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是一種教育制度的悲哀,將原因單純的歸結於校長,是不明智的,也是片面的。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一些名校校長借用擇校搞腐敗現象的存在,北京中關村三小領導貪污案、廣西大學附中腐敗案等都是鮮明的例子,但是這畢竟是少數,主流仍然是好的,在名校的位置上,多數校長還是在千方百計得把學校做好,我們不能因為有些校長不遵法律,而否定了全局,以偏概全。擇校問題,其實校長也挺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