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潮汕建築——湘子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9 23:59:01  


  民諺雲:“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湘子橋在潮州市東廣濟門外,又稱廣濟橋,全長518米,橫臥於滾滾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山,氣魄雄渾。

  湘子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築石墩1座,置大船86只,架舟為梁,拴以大繩,原本是一座水上浮橋。但在建成幾年後,橋被洪水衝毀,後來重修時在西岸建起了第一個橋墩,從此以後不斷向江心修築橋墩,歷史上關於湘子橋的修繕記錄多達24次。至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始建成橋墩24座,橋墩、橋梁均以巨石砌成,橋中間以18只梭船連成浮橋,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

  湘子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台樓閣,兼作經商店鋪,還有2只鐵牛分東西鎮水,故自古就有“廿四樓台廿四樣”、“一裡長橋一裡市”的美稱。

  “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湘子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本身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每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江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和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宛如長龍臥波。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木、下游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

  1958年,湘子橋被改建成鋼筋水泥大橋,江心建立兩座高樁承台雙柱式橋墩,使全橋貫通。1988年,湘子橋為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潮州古城樓和古城墻被視為潮州文化的象徵。

  為保護該國家重點文物,潮州市於2001年決定以“修舊複舊”的方法全面修復廣濟橋,並邀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受邀的李嘉誠、陳偉南、饒宗頤等先生以及羅哲文、楊玉柱、吳慶洲等著名文物專家欣然接受聘請,共襄修橋大計。2007年6月,湘子橋全面維修,重現“十八梭船廿四洲”景象。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