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長江中下游大旱 不影響國際糧食市場供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31 17:33:04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西宕村60歲的老農邵恩林望著自家四畝一分地愁眉緊鎖。“往年5月下旬,中稻苗都長出4、5寸高了,可今年以來幾乎沒有下什麼雨,秧苗一直播不下去,如果再這樣下去,就只能改種玉米了。”邵恩林說。

  西宕村全村近千畝中稻因為乾旱推遲了播種,而就要收割的小麥也因為去年秋季以來的旱情而大面積減產。

  在西宕村承包了5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邵俊說,今年的麥苗比往年明顯弱小得多,畝產可能從正常的六七百斤下降到三四百斤。“辛苦忙乎了大半年,化肥、農藥價格又漲得厲害,最後能保住本就不錯了。”他說。

  新華網報道,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最新統計顯示,安徽繼去冬今春兩次完成抗旱保苗階段性任務後,近期旱情再度發展蔓延,2000萬畝面臨供水困難或在地農作物受旱,148萬畝早稻缺水。

  長江安慶站、蕪湖站分別比常年同期低4米和3米左右,江淮丘陵和皖南、皖西山區一些小河流斷流,部分中小型湖泊、水庫、塘壩幹涸。

  衛星遙感監測圖顯示,淮河因持續旱情出現罕見的斷流,其水域面積比正常時已減少近六分之一。目前,淮河江蘇段水位已降至歷史同期最低值。

  位於洪澤湖南岸的江蘇省盱眙縣也正遭遇著幾十年不遇的大旱。種糧大戶陳充在1000多畝青黃相雜的麥田裡,拔起幾棵青麥,量了一下長度,僅有28厘米。

  “正常年景,麥子應該長到78厘米左右了。”

  除了小麥減產之外,眼看著夏種時節到來,陳充還擔心旱情會影響到水稻插秧。“江蘇省的糧食產量本來就不大,主要靠向其他省份購買。如果旱情再持續下去,連我這樣的農民估計也得買米吃了。”

  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顯示,今年1月至今,長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到8成,安徽、江蘇、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為1945年以來同期最小值。湖南、湖北兩省相繼出現土地龜裂、湖泊水體萎縮現象,洞庭湖等主要湖泊水體面積比歷史同期少4成左右。素稱“千湖之省”的湖北,目前已有1388座水庫低於“死水位”運行。

  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個糧食產區的持續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期貨市場。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5月16日至22日大米價格小幅上漲0.2%,維持自4月以來的上漲趨勢;鄭交所早籼稻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也已經從5月5日的2448元/噸升至25日的2557元/噸,上漲4.45%。

  此外,國際水稻研究所也在近日發布的報告中稱“眼下中國的旱情或將點燃又一輪糧價上漲。”

  但農業專家表示,持續旱情對長江中下游災區夏糧生產的不利影響是既成事實,但就目前而言,還不足以帶來全國乃至全球糧價的波動,因為中國連續七年糧食增產豐收形成的總體供大於求的態勢沒有改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程國強分析說,從糧食結構看,保證全國糧食產量的關鍵在秋糧,而此次旱情主要是對災區夏糧中的早稻產生影響,而早稻在夏糧中所占比重又很低。

  2010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和產量僅占夏糧比重的21%和25%。江西、安徽等南方六省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約為27%,稻穀產量比重18%,且六省內部受災程度不一,早稻產區未受過大影響。

  此外,2011年全國稻穀播種面積為3055萬公頃,比2010年增加42萬公頃,基本上可以抵消南方旱災可能導致的稻穀減產。

  對夏糧產量貢獻最大的冬小麥多在北方種植,而全國小麥種植面積以及單產又都在保持增長,所以乾旱所導致的局地減產並不會影響全國小麥的總產。

  中國農業部30日發布預測稱,今年中國夏糧有望再獲豐收,其中冬小麥有望實現連續第八年增產。

  “事實上,目前旱情實質上並未對國內外糧食供求造成影響,只是改變了一些糧食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預期,由此帶來的虛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糧食市場的供需格局,並可能會在短期內抬高糧價。”程國強說。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底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國糧食儲備接近2億噸,小麥、稻米和玉米儲備都很充裕。

  總體上,中國的糧食供應能夠自給自足,正常年景下還能略有盈餘,只是在結構上需要進出口調劑,但數量有限,例如,小麥、玉米、稻穀等品種的進口量分別還不足國內產量的1%。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