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陸人看台灣 戰爭與和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01 09:48:55  


金門曾是戰火紛飛的戰場。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雙腳一踏上金門,就感受到這座小島的美麗:碧海藍天,水天一色,草長鶯飛,雜花生樹。茂密的高粱隨著地勢起伏,豐美的水草裡,黃牛、水牛若隱若現,頗有點“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味道。

  導遊介紹:金門面積150平方公里,周長74公里,早在公元265年,晉朝人為躲避戰亂,就逃難至此,距今已有1600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寇侵擾,開始在島上構築城池,成為海防重鎮,因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金門”。

  海鮮對岸來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吹著習習的海風,品著地道的小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金門的許多小吃,和廈門幾乎完全相同:土筍凍、海蠣煎、蠔仔煎,還有閩南名吃肉燕,食材、配料、口感,和廈門如出一轍。導遊說:金門的海鮮實際上都從對岸大陸上買來,在“小三通”之前,就開始了兩岸民間的經濟互動,自己構建了民間的“ECFA”框架。

  不惟飲食文化,觸目所見,還有一樣的古民居、一樣的鄉音、一樣的習俗、一樣的風情。一個個以宗祠為中心的家族聚落,延續了儒家敦親睦族的禮教傳統,建築形式也是典型的閩南特色,醒目的“官帽頂”流露出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永恆的追求。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使得金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宋朝時,大儒朱熹在武夷山講學期間,曾渡海登島,言傳身教。歷史上,金門曾出過多位狀元和進士,讓人刮目相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