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駿與“美的”在因應事件時所表現出來的避重就輕、虛與委蛇、堅決護短等特徵,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雙匯”瘦肉精等其他事件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在這些事件中,涉事個人或企業要麼拒絕道歉,要麼僅僅把道歉當作一種迅速平息公共輿論的工具,做個姿態,無關痛癢。這種不道歉文化的盛行,讓人不得不對中國商界的誠信作風與改錯精神產生深刻質疑。
值得深思的是,面對謊言或者醜聞,大多數中國民眾喪失了刨根問底的執著,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少數人甚至隨之起舞,站出來維護他們心目中所謂的成功人士;只有極個別如南京大學那位女學生,仍鍥而不捨,要求為南京林業大學學生宣講成功史的唐駿回答她的質問,但她本人卻在會中會後遭到唐駿支持者的口誅筆伐。
這讓人不得不想起今年三月初德國國防部長古藤貝格的辭職。因為博士論文中有很大一部分系抄襲,古藤貝格在此事被曝光後被母校取消了博士頭銜,雖獲總理默克爾力挺,最終亦不得不在外界強大的壓力下辭職。
儘管古藤貝格的下台包含政治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德國朝野、民眾與輿論的堅持,誠信等傳統的價值觀才得以被社會堅守。而這對當下誠信嚴重缺失的中國來說,恰恰是極其稀缺的。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行。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許多時候,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願甚或不屑去面對。在不道歉文化盛行的當下,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商界何時才會形成真誠反省、勇於直面錯誤的“君子”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