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東評“十大新發現” 現存最早鐵路橋被列為文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0 14:32:55  


廣東陽春市通真岩外景
  廣東省文物局近日評選出“十大新發現”,昨日記者獨家獲悉這一信息,它們全部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新發現。

  據了解,今年6月,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新發現得到了國家普查辦和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的最終確認,其中普查新發現數量為2.7萬餘處,省文物局邀請專家將其中最為突出的發現評選為“十大新發現”。

  省文物局局長蘇桂芬昨日透露,廣東省此次普查的成果十分顯著,普查出新的文物數量位列全國第七。不可移動文物從這次普查前的1萬多處增至3.7萬多處,說明廣東文化遺產很豐富。

  跟隨文物專家和考古隊員的腳步,廣東有哪些新的重要文物被發現?南方日報記者率先進行了披露。

  亮點一:文物愛好者意外發現明清窑址

  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廣東開展以來,新發現的文物線索不僅來源於專業考古隊員的田野調查,也有一些來自普通文物愛好者的偶然發現。省考古所文物專家曹勁告訴記者,一個文物愛好者偶然在一片田野發現了很多碎瓷片,他及時將這一線索反映給文物部門,結果經過兩次發掘,發現了一處珍貴的遺址——— 清溪鬆崗村窑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告訴記者,清溪鬆崗村窑址的發現意義重大,它是一個青花瓷窑址,位於珠三角的東莞,年代為明清時期,延續至民國。“大家都知道青花窑從江西景德鎮起步,後來從福建漳州傳入廣東,廣東大埔、饒平都有零星的青花窑址,之後又傳到香港,在香港發現過大埔碗窑窑址,而東莞清溪鬆崗村窑址的發現,剛好是青花窑址發展線路中的重要一站。”

  此外,陽江市的通真岩岩畫也是此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一個亮點。在陽春通真岩北面崖壁上,以前發現過清光緒年間的岩刻“歌台暖響”,但此次經過複查,考古專家們又在岩刻上方發現了一個隱隱若現的達摩祖師畫像。畫中達摩祖師額頭高廣,雙目炯然,正悠然坐於西歸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

  邱立誠說,廣東古代岩畫一直非常少,而此次達摩岩畫像的發現,為廣東地區增添了新的文物種類,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亮點二:清末民初鐵路橋見證百年鐵路史

  “廣東近現代歷史豐富,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發現了不少珍貴的工業遺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說,始建於清末的廣九鐵路石龍南橋舊址以及興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順德糖廠遺址,被專家們一致評選為此次普查中廣東的“十大新發現”。

  邱立誠告訴記者,廣九鐵路石龍南橋舊址是廣東省內現存最早的一個鐵路橋,直到2007年3月,廣深鐵路四線石龍南橋建成通車,這個鐵路橋才“功成身退”,廢棄停運,現由武警把守。“廣九鐵路石龍南橋作為最早的粵港交通線上的樞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文物普查對文物的定義更新了,20世紀以後、能反映出民族工業或現代化工業特點的標誌性建築也被作為文化遺產登記下來。”邱立誠說,順德糖廠遺址於是順利被評選為“十大新發現”。

  據介紹,順德糖廠是廣東省最早的一批工業化制糖工廠,從上世紀30年代建廠到解放後,見證了廣東糖業起步和發展的過程。“如今,這個糖廠的廠房基本結構仍保留完好,早期從捷克進口的機器雖已老化,但是部分仍能生產運作,是研究廣東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的珍貴文物。”它還有望申報為“國保”單位。

  此外,三處嶺南風格濃鬱的民居建築也榜上有名。他們分別是客家圍屋的代表——— 韶關市始興縣的長圍村圍屋、廣東梅州的季立居,以及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近代廣州民居——— 潘氏宅院。

  廣東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

  點評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

  1.清溪鬆崗村窑址

  該窑址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鬆崗村北部,年代為明清時期,延續至民國。分布範圍較大。目前可見的遺跡有窑爐2座,均為龍窑。遺址中有大量廢棄堆積,采集到大量的青花瓷器、青釉瓷器和褐釉瓷器殘件。整個生產流程如取土、煉泥、製作、燒造以及附屬建築等均有遺跡保存,遺物豐富,產品質量較高,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

  2.鄧邦蓖夫婦墓

  鄧邦蓖夫婦墓位於湛江市徐聞縣城,占地面積為88平方米。青石砌築。墓園前有石柱圍欄、墓門兩側石獅一對,鹹豐元年地界碑各一通,中有石祭台一個;墓園中部有石牌坊一座,上有匾。墳包前有墓志銘碑二通,保存完整。這座夫婦墓構造奇特,是研究粵西地區埋葬習俗的珍貴實物例證,極具文物價值。

  3.通真岩岩畫

  通真岩岩畫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春市春灣鎮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具體年代不詳,但可以肯定早於清光緒年。因岩畫下部被清光緒乙酉年(1885年)“歌台暖響”石刻打破。岩畫寬0.8米,殘高0.5米,墨繪線描佛教初祖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

  4.長圍村圍屋

  長圍村圍屋位於韶關市始興縣。由圍樓和民居組成,坐北向南,建於清代。圍樓呈長方形,四層高15米。門楣“人文蔚起”,整座民居為河石瓦木構築。圍內中間天井,二層四周出靠欄。長圍村圍屋整組建築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對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築有重要價值。

  5.南沙村陳氏宗祠

  南沙村陳氏宗祠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南沙陳氏宗祠整座建築木雕、磚雕、石雕精美,規模宏偉,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保存較完整,總體布局巧妙,空間開合有序,保留了明代、清代、民國三個時期建築風格,對研究南宋時期北方移民南遷和北方文化的傳播、研究珠三角歷史和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6.黃沙塘高橋(見右圖)

  黃沙塘高橋位於惠州市惠東縣白花鎮坦塘村。為清代四跨式石梁橋,東西走向,橫跨黃沙塘瀝,全部用花崗岩石打制而成,橋面長21.57米,寬0.8米,橋高3.8米。黃沙塘高橋結構簡單堅固,既省材省料,又便於排洪,造型簡潔,且堅固實用。是研究嶺南鄉村古代石橋的重要實物資料。

  7.廣九鐵路石龍南橋舊址

  廣九鐵路石龍南橋舊址位於東莞市石龍鎮,橫跨東江。1907年8月動工,1911年建成通車。廣九鐵路石龍南橋原為廣九鐵路單線鐵路大橋,鋼石木混凝土混合結構。1937年抗戰爆發後,日軍對廣九鐵路進行頻繁轟炸,廣九鐵路石龍南橋舊址鋼梁杆多處中彈穿孔。

  廣九鐵路石龍南橋見證了廣九鐵路的發展歷程和中國鐵路修築技術的不斷進步。

  8.潘氏宅院

  潘氏宅院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南華中路,為龍溪潘氏私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為714平方米。院內主樓居中巍然兀立,為西式混凝土結構兩層樓房,帶半地下室,折中主義風格。百葉門、木地板、鋪地彩色瓷磚、彩色玻璃窗花保存完好。潘氏宅院是較早吸收西方建築藝術,採用西方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建造的歐式洋樓,屬優秀近現代建築中的典型之作,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9.季立居

  季立居坐落於梅州市梅江區。據資料記載,是1913年馬六甲華僑應賢公返鄉購地建成。季立居祖祠合一、古樸典雅,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敦親睦鄰、和諧的生活形態,對於研究梅州城區傳統民居建築文化具有較高價值。

  10.順德糖廠

  順德糖廠於1934年陳濟棠興辦地方實業時投資330萬元建成。捷克斯可達工廠連工包料承建,制糖設備來自捷克。尚存四棟早期廠房。它見證了中國制糖行業史與廣東近代工業發展史。

  來源:南方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