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運冠軍淪為街頭藝人 體育應回歸教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0 14:55:34  


 
  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運動員退役後政府負責分配工作;現在,市場經濟時代,運動員退役後自己找工作;以前,初中文化的運動員退役後好歹可以找個飯碗;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都難,沒文憑的運動員群體再就業異常艱難。出現冠軍搓澡工鄒春蘭、賣金牌的艾冬梅,甚至街頭賣藝的張尚武,不能說是時代的悲哀,而是變革時代的現實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體育社會化和職業化的拓展,昔日競技體育的定位和金牌的價值正在和變化著的體育觀念發生碰撞。

  體育回歸教育,要金牌,更要健康,更要人的全面發展的呼聲,在中國從體育大國向強國邁進的號角聲中,正在和社會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相信良性的碰撞不但不會消解競技體育的功能和作用,反而會促其在新形勢下走出一條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新路。

  體育界呼籲重視在役運動員文化學習和退役運動員再就業是必要的,救助鄒春蘭、艾冬梅、張尚武等人的愛心是可貴的,但僅僅如此,恐怕不夠。筆者以為,這些措施依然只是補缺,而不是培育滋養,是治標之舉。真正的治本,是體教結合,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回歸教育。

  是否可以借鑒美國、日本、歐洲等體育大國的經驗,讓體育回歸教育;讓體育和教育口不再各管一攤,各念各的經;讓從事競技體育的運動員有學上、有書讀;讓廣大青少年除了應付高考體育課外,有機會參與體育運動和賽事,德智體全面發展。

  體育回歸教育是千秋大計,不但可以保證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也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增強青少年體質是強國強種的根本,金牌再多,國民體制滑坡,也是悲劇。

  體育回歸教育其實是兩個層面的話題。第一個層面是競技體育運動員文化缺失。應該看到,造成專業運動員退役再就業難,是專業隊體制和學校教育脫節造成的,不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運動員文化程度低、退役後無法自立于社會的現象就不會消解。

  是否可以在現有的模式下,嘗試走從高校培養高水平競技選手的路徑。清華大學曾搞過高水平的跳水隊和射擊隊,但一些人為因素令這有意義的嘗試流產,但流產不證明無法孕育。事實證明,北體大就培養出若干奧運和世界冠軍;北師大的體育與教育學院也培養出不少國內女足、女子橄欖球和女子籃球頂尖選手。國家女子橄欖球隊一直由農業大學隊代表,她們不但屢獲亞洲冠軍,還打敗過世界強隊。北師大的幾個女足國家隊的大學生,平時在學校訓練,吃大食堂,住普通學生宿舍,學業優良,球技不輸吃專業飯的運動員。

  據中國校友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自1984年奧運會以來,中國共在112個單項和集體項目上獲得奧運金牌。這些冠軍退役前後許多人進入高校學習深造。人民大學和北體大排名第一,各擁有10人;北大6人、清華5人,共有38所大學吸引了85位奧運冠軍求學。我們為這些奧運冠軍開始第二人生而高興,但同時也看到,普通運動員退役後缺少入高校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