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海軍少將:擁有航母 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4 10:31:11  


資料圖:正在大連進行消磁作業的“瓦良格”號航母。
 

  爭議

  “瓦良格”號正在悄然修復,而中國是否需要擁有航母的爭論也更多為公眾所知曉。

  2006年3月,原海軍少將王世昌和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劉永路投書《艦船知識》雜誌,闡發了他們認為中國不適合發展航母的“學術觀點”。

  兩位海軍人士認為:從國情來看,發展航母戰略的道路是不適宜的。理由有三:

  第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大國海軍都在優先發展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如果中國沿襲著特混艦隊——聯合艦隊——航母編隊這條“追隨式”的軌跡前進,再奮起直追也是望塵莫及。

  第二,國力有限,走航母戰略之路,巨大財力投入將使中國不堪重負。

  第三,國際輿論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問題上,航母的遠洋進攻戰略與中國積極防禦戰略相悖。

  兩位海軍人士的意見,一時間成為反對擁有航母的民意代言。那個時期是否需要航母,在原國防科工委——這一負責組織管理國防科技工業計劃的領導機關亦守口如瓶。

  2005年6月16日,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張廣欽,否認了中國在上海建航空母艦的傳聞。

  2007年1月8日,原國防科工委新聞發言人黃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說:“中國具備製造航空母艦的能力,但具體什麼時候製造目前還沒有定。”

  “有沒有能力建造航母”與“要不要建造航母”,成為外界揣測中國在發展航母問題上意見分歧。“對海軍來說,高層是一直主張建設航母的。”鄭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但決策權不在海軍。”

  作為被譽稱“中國航母之父”、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的老部下,鄭明在擔任海軍裝備技術部部長期間,為了做好研究開發航母的準備,曾與有關海軍領導先後考察了法、意、英、俄、美等國家的航母。因極力主張修建航母,鄭被媒體封為“航母主建派”。

  “應該說,我是主建者而不是派。”鄭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建造航母,是在國家利益的大局下,舉國之力的一件大事。建造一艘航母,不是單純的技術或經濟實力問題,它是一個巨型高科技集成系統,涉及軍事、工業、經濟等一系列問題。建造航母,除了加強國防,還可以帶動提高其他高科技領域的發展。”鄭明說,“是否研發建造航母是國策,除了國內條件,還涉及國際條件。”

  據鄭明透露,主建者們呼籲多年,航母終於開始建造,“除了戰略及經濟等原因,決策層對航母和國家海洋戰略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鄭明說,首艘航母使用“瓦良格”號的船殼,“主要是我們在製造大型戰艦上,相關技術還不太成熟。”

  另一位海軍軍事專家亦持相同看法。李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我國可以製造巨型的油輪,但大型軍艦的鋼板設計、飛行甲板技術以及船體的抗鹽碱度等技術,還不能完全滿足製造航母的要求。”

  航母在低調建造,異議的聲音也從未停息。

  今年3月24日,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在網絡刊文稱,“我不願意用我交的稅款去建航空母艦。”茅的主要觀點是,加強軍備剩下的惟一後果就浪費國力;“軍備競賽並不能帶來和平,反而是帶來浪費和戰爭的越來越大的危險。”

  相對於茅於軾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反對之聲,海軍少將尹卓則從軍事角度批評了“瓦良格”號。

  今年4月14日,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就“瓦良格”號的性能及戰鬥力等問題進行了點評。“這艘艦,我們可以概括說非驢非馬。”尹說。

  尹卓分析稱,“瓦良格”號的常規動力系統,影響了其作戰能力,“至少整個編隊補油要8-12個小時,這12個小時是沒有作戰能力的”;而更重要的失誤是“瓦良格”號選擇了滑躍起飛的方式,不能帶預警機。“這個平台實際上什麼都不精,雜而不精。”尹卓評價。

  “對於首艘航母,我想還是要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鄭明說,在經濟上,出於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到維護保養等需要,可能需要投入很大費用;在技術上也可能不完美,要爭取“費效比高,以相對小的投入可以取得更大的軍事技術效益,航母的戰略作用並不亞於‘兩彈一星’;這種戰略作用遠非經濟賬所能計算的。”

  “航母的重要意義不是性能好或者差的問題,而是從無到有的問題。”李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如果要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瓦良格”號肯定是還有差距的,但是跟其他擁有航母的中小國家相比,“這艘航母不算落後,當然,我們也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