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動車追尾事故,鐵路體制改革已沒有借口再拖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5 21:27:53  


 
  在中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推進30多年以後,鐵路是少數僅存的仍然完全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那種“政企不分”體制的行業,這也就是它總是被人既畏且貶地稱為“鐵老大”的原因,唯一相同例子的可能就是煙草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完成了表面上“政企分開”的行業——如電力、銀行、石油等——就實現了真正的市場化改革。但在那些國有行政壟斷企業主導的領域內,至少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實現了“兩本賬”。

  反觀鐵道部,我們永遠也搞不清楚它是一個國務院下屬部委,還是一家國有壟斷企業?它的雇員是公務員還是企業員工?他們的工資是國家財政撥付的,還是從市場上賺來的?它對外發布的決定是具有行政效力的政府政策,還是企業的市場策略?……而就在不久之前,鐵路內部的公檢法體系甚至都沒有與之剝離,這項改革目前也只是在試點和推廣之中。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對外關涉到大量普通民眾切身利益並伴隨有重大市場利益,內部又實行不透明的半軍事化管理的組織,如何可能受到有效的監管?裁判與運動員是同一個人的故事,在這裡不僅是典範,而且受到公權力保護,是公開合法的。

  我相信,不管中國的金融、能源等行業有多麼糟糕(意味著需要進一步改革),相比於鐵路這類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行業,只要政府(或者叫監管者吧)與企業(或者叫運營者吧)分開了,就必然會有利益的分化,進而就必然會產生博弈。儘管這種不透明的博弈幾近於暗箱操作,外人輕易看不懂,也難以有效監督,但至少,銀監會、電監會和發改委能源局不至於會一屁股完全坐到國有商業銀行、國家電網和中石油的位置上去——因為後者賺來的錢不會變成它們自己的獎金,後者闖了禍板子也不會直接打到它們身上。

  鐵路體制改革是一項被時斷時續地說起,但至今仍未有任何實質性啟動的艱難事業。就在今年3月初,當時因接替貪腐落馬的劉志軍履新不久的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仍表示,目前尚未接到鐵道系統“政企分開”的任務,鐵路體制改革暫無計劃。看得出來,鐵道部心目中當下的首要追求目標,仍然是鐵路建設的“大發展”以及如何為此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和緩解債務壓力問題。

  就像如今中國的任何一項改革一樣,鐵路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注定會遭遇諸多難啃的“硬骨頭”,而所有的“難點”也一定會成為拖延改革的響亮理由。就鐵路的實際情況而言,這裡有所謂“市場化”與“公益事業”的矛盾問題。的確,只要稍稍想一下每年春運高峰期間那數十億人次的農民工(加上數千萬人次的學生)的流動問題,我們就可以得出中國鐵路不能完全市場化的結論。然而,就算鐵路是城市公交系統那樣的公共產品,就算它應當像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那樣由國家主要包下來,難道就應當繼續“政企不分”不分下去嗎?沒聽說過哪個城市的公交不是由專門的公交公司、而是由政府的公用事業局自己經營的。遑論鐵路遠不是純粹的公益事業,它有很大一部分的市場成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