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經濟日報:文明的衝突 21世紀宿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6 09:30:37  


7月25日,被控制造7月22日挪威奧斯陸大爆炸和於特島槍擊事件的嫌疑人布雷維克(左一)乘坐警方車輛離開奧斯陸地方法院。
  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7月22日挪威首都奧斯陸與鄰近的烏托亞島發生的爆炸與槍擊事件,造成逾百人死傷,震驚全球。 

  疑犯是一個32歲的挪威人布雷維克,被捕後承認他開槍殺人和進行炸彈襲擊,但否認這是犯了罪;他說他的作為雖然殘忍,但卻是“必須”的,指這樣才能為國家帶來改革;他強烈反移民、反伊斯蘭教、反多元文化;他認為當前的世界政治已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進化為“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之爭,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及移民政策的結果,將摧毀“民族國家”和基督教文明。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真相幾乎已相當清楚了,就是“文明的衝突”!這是上個世紀末(199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提出的概念。杭廷頓在20世紀末預言的“文明的衝突”,一進入21世紀就獲得驗證:911的恐怖攻擊。恐怖攻擊是穆斯林世界對基督教世界的襲擊,反恐則是後者對前者的反擊(當年美國總統布什脫口而出“新十字軍東征”,旋即改口)。在相當程度上,1995年發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市由美國青年麥克維犯下的“聯邦大樓爆炸案”,以及這次布雷維克的行動,還有近年來在歐美各國頻繁出現的一些極右組織,何嘗不都是一些“新十字軍東征”的概念。 

  從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來看,2001年的911或許可以被視為一個分界點,之前的20世紀,主潮流是全球化;之後的21世紀,全球化的大潮流中開始出現了反全球化的逆流。 

  人類20世紀的全球化進程,說到底就是一個“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個進程來之不易,有布列敦森林體制的貢獻,也有由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引領眾多計劃經濟體制國家紛紛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功勞,更有網絡革命帶來的推波助瀾效應。當市場經濟從個別國家向外擴展延伸,覆蓋到一個更大的區域(即區域化),甚至是全球範圍(即全球化)時,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優點,如優化配置、優勝劣汰、優勢互補等,也就從一個國家逐漸擴大到了整個地球,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全球經濟在20世紀末享受了一段長期的低通膨、高成長,正是全球化帶來的紅利。 

  但有道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全球化帶來的福,並不能掩蓋全球化埋下的禍。市場經濟的優點既然可以從一個國家之內,向外擴展延伸到整個地球,市場經濟的缺點,當然也一定一個不少地從一個國家延伸到全球。市場經濟的缺點包括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區域發展的失衡、局部地區失業的增加,以及許多類似環境破壞等所謂“外部不經濟”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國之內,通常還可以通過國家治理來解決,但如今因為全球化而延伸到了國際之間,目前看來卻缺乏一些有效的國際機制來妥善處理,例如全球氣候問題、南北差距問題、全球金融危機等。 

  不僅如此,一個過去通常在一個國家(尤其是所謂單一民族、單一宗教的“民族國家”)之內,即使是市場經濟下也未必存在,或即使存在也未必就很嚴重的多元文化及多元信仰的文明衝突問題,如今卻極有可能在一個持續全球化進程的國際社會中出現,並形成爆炸性的威脅。 

  近年來歐美各地頻繁出現的極右傾向,以及相關極右政黨得票及議會席次的普遍增加,反映的就是那些在地民族對外來移民所帶來的令他們產生諸多不滿的“反制”,溫和一點的,就像法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在公共場合穿著蒙面伊斯蘭袍子的法律,激進的,就是各種國際的及本土的恐怖行為了。 

  “文明的衝突”難道因此就是人類新世紀的宿命?當然無人接受。該怎麼辦?全球人類恐怕需要的是一種深切的文明的反省、道德的反思與行動的再出發。否則,人類就不配享有全球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