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國際化引質疑 外儲不降反升通脹更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6 10:32:06  


 

  這種情況最為直接的後果就是:央行外匯儲備非但沒減,反而加增。

  今年4月,中國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李波在一次講話中提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目的是要幫助中國公司降低外匯風險,為跨境貿易和投資提供便利。

  “央行的政策目標非但沒有達到,反而走向了對立面,”東方匯理銀行高級經濟師高德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樣的制度設計讓人民幣國際化陷入矛盾之中,通過跨境貿易結算非但沒有緩解外匯儲備的壓力,企業的匯率風險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這種升值壓力又讓中國的貿易夥伴在對華出口時樂於用人民幣交易。”

  倒逼開放匯率?

  惡性循環的出路在哪裡?

  高德信表示:“如果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必須讓人民幣使用在貿易以外其他的領域,比如直接投資方面。”

  殷劍峰認為,當初制度設計的邏輯思路就是: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偉大目標,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目標,按照改革秩序的共識,要放開資本項目的外匯管制。在此之前則要利率市場化,匯率走向浮動。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背後一個沒有明確說出來的考慮就是希望通過國際化來倒逼改革。”

  在殷劍峰看來,因為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推動改革非常困難,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設計者希望能夠通過開放倒逼改革,效仿當年中國加入WTO。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全球理事會會長郭克剛也表示:“從英國的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貿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推動國內利率市場化和匯率的自由浮動會成為必然的趨勢。目前中國的貿易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階段,如果適時放開人民幣的匯率,從長遠來看不僅能夠改善貿易不平衡的局面,對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是有好處的。”

  不過,餘永定卻認為,在金融領域,以開放促改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值得商榷。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國內金融體系和貨幣調控體系的改革,需要資本管制的保護。如果因改革難以推動而轉向“開放”,其結果可能不但不能推動改革,而且會加劇中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人民幣回流遭遇通脹

  自6月以來,央行的政策顯示出小步推進來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彈性。

  今年6月初,《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提及,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目前處於個案試點階段。這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正在經歷從貿易結算到直接投資的跨越。

  目前,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70%、80%通過香港,截至今年5月底,在港人民幣存款已達到5488億元人民幣。手握人民幣的在港投資者始終在尋找更有效的投資渠道。無論是內地金融機構發行的“點心債券”還是以人民幣計價的房地產信托基金,對於龐大的海外人民幣存量仍然是杯水車薪。

  於是,改革緩步展開。去年8月,央行發文允許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銀行等境外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

  一位參與該項試點的某國有銀行部門負責人表示:“100多家機構有申請資格,目前批了的有幾十家。試點由央行上海總部的央行操作室直接來對接負責。”

  據透露,現在獲批的有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馬來西亞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審批過程中。

  該負責人表示,雖然央行放開了境外人民幣回流內地債市,但審批的額度非常有限,即使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也並不是很大,在龐大的債券市場裡可以忽略不計,顯示出央行在該試點中是非常謹慎的。

  據介紹,參與該項試點工作的金融機構都將參與該項試點規則的制定工作,從目前的進度來看速度並不是很快,僅僅處於“做了再說”的階段。

  “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對於人民幣從境外回流到國內,必須要非常的謹慎和小心。”高信德表示,“因為現在在香港已經有很多的人民幣了,如果人民幣回流到內地太容易的話,會進一步刺激通脹,和我們平物價、抑通脹的經濟目的背道而馳,也不符合中國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目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