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瓦良格下水在即 揭秘什麼樣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7 15:42:54  


 
  大家可能覺得航母沒有便宜的,甚至覺得“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但在航母(艦艇)的建造發展和使用當中,有個傳統的說法就是:“被經費擊沉的潛艇遠遠多於被導彈擊沉的潛艇”。

  艦艇本身就是一個花錢的東西,一艘航母真正成為一個好航母的前提必須是便宜。這種便宜包含三種涵義,第一是要造的起,第二是要用的起,第三是要損失的起。前兩個涵義大家很容易理解,只有便宜,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足夠的數量,這就是所謂“便宜”的意義。至於“損失的起”,可能是更多人沒有想到的。大家總覺得航母是不會被擊沉的,從二戰結束到今天,沒有一艘航空母艦在實戰當中被擊沉。但在理論上,沒有任何一艘艦艇是不會被擊沉的。因此在航母的使用過程中一直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損失航母。

  還是以馬島戰爭為例,大家認為英國海軍、英國航母的運氣出奇得好。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曾經出現過英國航母被擊沉的可能性,一旦英國航母被擊沉,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用英國海軍自己的話講,如果是“無敵”號或是“競技神”號被擊沉的話,那麼英國海軍將輸掉這場戰爭。我們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在這場戰爭中英國的航母處於一種“損失不起”的狀態。

  同樣,這種狀態在二戰中的日本身上體現的更為典型。二戰中,日本的航母可以說是規模不小,水平也不低。但日本的航母和其它大型戰列艦幾乎都是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其本身的產能無法使損失的這些大型戰艦迅速得到補充,因此就出現了“損失不起”的狀態。如果我們把領域擴大到當時的頭號主力戰艦上,就可以看的更明確。當時日本擁有世界最大、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兩艘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這兩艘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大型戰列艦幾乎成為了日本海軍和日本帝國的一種象徵,從心理上和從物質上都出現了“損失不起”的狀況。結果在整個作戰過程中,無論是“大和”號還是“武藏”號,基本上很少有出航的機會。“大和”號總共就出航作戰了兩次:第一次是在萊特灣海戰,應該說是打了幾炮,但基本上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就撤了回來;第二次就是“大和”號被擊沉的沖繩島之戰。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損失不起”的例子。

  所以,發展航母必須要考慮到經濟因素,這種經濟的因素決定了它能否造得起,能否用得起,同時也決定了它能否損失得起。而只有做到造得起、用得起、損失得起,這樣的航母才是一艘好航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