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決巨額外儲的出路在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30 16:03:53  


 
  正如外管局所說,由於我國實施的強勢結售匯制度,使得所有的外匯資金都以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形式集中于央行,外匯儲備的增長已經是我國近些年來基礎貨幣投放的最重要渠道。央行通過結售匯制度獲得了這些外資,並且以資產負債的形式保留。可問題也就在這裡,由於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結構特點以及央行的這一職能,央行不僅規模超過了美聯儲等發達國家,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央行。而在目前機制下,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增加(2005年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餘額僅為8188.72億美元,經過5年半的時間,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31974.91億美元,5年時間增長了290%)。更何况,規模龐大的資產負債已經給央行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通過投放基礎貨幣來吸收外匯,不僅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對於處理國內宏觀政策也很不利。 

  雖然央行通過外匯結算完成了這一交易,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央行是補貼了企業,也就是說大量的進出口企業獲得了這個補貼。與此相反,在這一過程中,數以億計的低端勞動力本應該獲得的利益卻沒有保障。因此,問題的實質是,在這個交易當中,最需要補償的民眾的利益被這一機制轉移到了企業的手裡。這使得原本處於中低收入的這一群體,更是雪上加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改變目前的結售匯制度,讓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能夠自由地獲得外匯資源。 

  而與央行通過發行貨幣來吸收外匯資金,財政部則以政府信用為保證,這也是不同于央行之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各國對於成立主權投資基金已經全面收緊了門檻,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和行業都對主權基金避而遠之。因此,將一部分外匯儲備以政府轉移支付的形式進一步完善國內居民的社會保障等並不矛盾。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當前針對巨額外匯儲備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不可逾越,那些爭議說到底都不是想解決外匯儲備多餘和貶值的風險,而是不想放棄管制外匯的權利。(時間:7月28日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