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駁方正縣回應“投資70萬為日軍立碑”質疑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4 23:44:49  


  作者:何理鋒 中國廣西 自由評論員

  據東北網8月2日訊:近日,一則關於“黑龍江方正縣為吸引日商投資花了70萬為侵華日軍逝者立碑”的微博引起網民高度關注,在兩天多的時間內,網民廣泛轉發和評論。方正縣常務副縣長洪振國針對網民關注的熱點,接受了媒體記者的採訪,回應“投資70萬為日軍立碑”質疑!但綜觀方正縣常務副縣長洪振國針對網民關注的熱點質疑的回應,本人以為,這位副縣長的回應是橫柴入灶、胡彈亂扯,特別說建設公墓是周恩來總理的意思,是中華民族偉大人道主義的博大情懷,是在挖掘紅色文化,深化愛國主義的宣揚:悲衷也,憤怒也! 

  笨蛋:關鍵在於這個公墓的名稱:“日本開拓團”及名錄墻!他們死5000多人,你方正且就以我們”中華民族的人道主義”的博大情懷為他們折衷祝福,造册名錄,我們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萬惡不赦的“東亞共榮”夢想罹難的軍民達4000萬多之眾,他們小日本到我們中國開拓什麼?那是我們的國土,他們種出的東西難道施舍給了二戰期間中國受難的戰時饑民? 

  沒錯,1963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為這批死日本魔鬼建設個‘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因為他們小日本不把他們拉回去,難道讓他們在我們禮儀之邦拋屍露骨荒野?但周總理沒有叫你們建個“日本開拓團”公墓及刻個名錄墻:名錄啊,懂不,在中國什麼叫名錄?況且1984年,‘麻山地區日本人公墓’遷移至此地,也沒叫建什麼名錄墻!再說我們要大力挖掘紅色文化,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但絕不能為小日本“開拓”我們的國土歌功頌德!更不能讓幾枚溴銅錢沾污了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14年殘酷的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人難胞的英魂! 

  最後,我要敬告這位洪副縣長,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亦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胸襟。但是,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還有不忘國恥、疾惡如仇的崇尚正義的使命!要不,難不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還得為曾經劫毀圓明園的“八國聯軍也”建個開拓者死亡名錄墻,甚至我們的香港特區也要為日不落英倫帝國在香港建個開拓者紀念碑--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什麼叫荒唐?這就叫做荒唐! 


  附:有關報導 

  東北網8月2日訊近日,一則關於“黑龍江方正縣為吸引日商投資花了70萬為侵華日軍逝者立碑”的微博引起網民高度關注,在兩天多的時間內,網民廣泛轉發和評論。方正縣常務副縣長洪振國針對網民關注的熱點,接受了媒體記者的採訪。

  為公墓設立了“名錄墻” 

  據洪振國介紹,方正縣內有一處日本人公墓,後來又在其相鄰處由方正日本遺孤建了一處中國養父母公墓。在兩處公墓基礎上,形成了現在的中日友好園林。今年方正同時為兩處公墓設立了名錄墻,分稱“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和“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細心的人可以看出,“亡者”和“逝者”,在用字上的差別是經過考慮的。

  洪振國說,兩面名錄墻的正面都刻有序言,背面是名錄。讀一讀序言,對全面了解設立名錄墻的背景和初衷是有幫助的。

  網民熱議的“為日本人立碑”,指的是為日本開拓團民中的亡者設立的名錄墻,序言全文如下: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開拓團民15000餘人集結方正,欲取道回國。因饑寒流疾,有5000餘人歿於荒郊野外,簡而掩埋。其間歷經近二十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屍骨散落於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將其集整。1963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建設‘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將屍骨埋於墓中。1984年,‘麻山地區日本人公墓’遷移至此。墓中亡者多無姓名,經各方努力,搜集部分,故今將墓中亡者姓名刻錄,一為告之日本後人,其先人長眠於此,勿以忘之;二為展示人類至善大愛乃人性之根本;三為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反思戰爭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貴。故立此名錄,以警世人。” 

  同時設立的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墻的序言則如下:

  “1945年秋冬之際,日本開拓團民罹受戰敗之因,撤離方正,多有幼童棄於此處,淪為遺孤,其羸弱之體難抵饑寒露宿之勢。方正父老不以其為敵國之後而漠然,而以炎黃傳承之禮拯救其於水火。經年數月,含辛茹苦,勝若己出,窮己所能撫其成長,並忍生離之痛送其回扶桑故里。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有遺孤遠藤勇建立中國養父母公墓,以彰養育之恩,天地難酬之情。為彰表養父母養育之功,盡顯其不計怨恨之德,故將養父母名字刻錄其上,流芳於世,以育後人。” 

  “以史為鑒,珍惜和平。”洪振國說,“方正這樣的兩座公墓,在全國其它地方可能都是不會有的。它反映了方正縣在抗戰結束時所經歷的一段特殊的歷史。我們設立這兩面名錄墻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真實、更加有說服力地展示這段歷史,警示和教育後人更加痛切地認清法西斯主義的罪惡,更加深切地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牢牢汲取歷史教訓,永遠珍惜世界和平。” 

  方正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人道主義博大情懷 

  洪振國具體介紹了上述這段歷史。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為了達到永霸“滿州”的目的,派遣開拓團到我國東北落戶屯田。儘管開拓團與日本軍隊有一定區別,但是同樣做為侵略者,在侵華的本質上是一致的。當時在方正縣的開拓團有四個,2000多人。1945年“八•一五”日本戰敗後,東北各地的日本開拓團開始大批撤退回國。除方正本地的開拓團民外,佳木斯、雞西、鶴崗等地共1.5萬開拓團民集結在方正縣伊漢通鄉開拓團本部,尋求回國途徑。其中有一部分開拓團民輾轉回日外,還有許多人由於長途跋涉,體力消耗殆盡,傳染病流行和寒冬降臨而倒斃,死者超過5000人。日本開拓團剩下的4500多人,大多為婦女和兒童,處境極為艱難。善良的方正縣老百姓掩埋了已經死去的開拓團民,並收留了當時生活毫無著落的兒童和婦女,形成了中日組合的一些特殊家庭。許多日本遺孤都是在長大後才逐步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

  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在日本開拓團民屍骨的埋葬地建立了“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後來,同樣性質的雞西麻山地區開拓團民屍骨也遷移到了現在的日本人公墓。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方正縣的不少日本遺孤相繼回到日本。這些人對方正縣始終懷有強烈的感恩之心。1995年,日本遺孤遠藤勇出資修建了中國養父母公墓。 

  洪振國說,由於方正縣的這段特殊歷史,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每年來方正訪問的日本政府和民間團組多達20餘個。許多來訪的日本人被中國人民的博大胸懷和人道主義精神所感動,懺悔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水稻專家藤原長作在參觀日本人公墓時,現場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表示懺悔,並把自己創造的水稻種植技術傳授給中國農民,以此向中國人民謝罪。不少日本團組在參觀日本人公墓之後,還主動要求到方正的抗聯英烈紀念地、革命烈士陵園等參觀瞻仰、敬獻花圈。在雙方開展的中小學生交流互訪活動中,每年都有幾十名日本中小學生來到方正,中日友好園林特別是其中的日本人公墓和中日養父母公墓成為了向日本中小學生進行反法西斯主義警示教育和展示中國民族博大胸懷的重要場所。

  兩處公墓多年來一直未曾標示葬在這裡的死者姓名。特別是日本人公墓,由於歷史的原因,5000多具屍骨的身份姓名多無可考,這次列入名錄的只是經過核實的229人。

  現在的日本人公墓前有“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和“麻山地區日本人公墓”兩座墓碑,均為幾十年前建墓時所立。兩座墓碑後為兩座水泥結構的圓形墳塋。再後面,就是今年新建的名錄墻,229位亡者姓名刻錄在墻的背面。洪振國認為,這些日本開拓團民葬身此地,是日本軍國主義罪行的惡果。這些人侵略了我們的河山,最終也成為了法西斯主義的犧牲品。

  標示有據可查的部分死亡者名錄,同時標示對日本遺孤有養育大恩的中國養父母名錄,使得這兩處公墓的歷史感更加厚重,“警示後人,珍惜和平”的價值理念表達得更為鮮明。方正的這兩處公墓及其名錄墻,具有特殊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如果說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的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遺址,記錄的是日本法西斯對於中華抗日志士慘絕人寰的暴行,那麼方正的日本人公墓則揭示了日本法西斯對其本民族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同時方正的這兩座公墓還將永遠彰顯著中華民族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挖掘紅色文化,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洪振國說:方正人民是善良純樸的,也是具有強烈抗爭鬥志和愛國精神的。作為革命老區,作為東北抗聯鬥爭的重要戰場,方正縣人民在二戰期間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英勇鬥爭。近年來,我們充分挖掘抗聯歷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縣裡編制了《方正縣紅色旅遊發展規劃》,得到保護或修復的抗聯遺址達30多處。縣政府加快了對抗聯革命遺址的建設改造,拔付專項資金改造維修革命烈士陵園,建成了占地2萬平方米“方正抗聯英烈紀念地”,開辟了方正縣大羅密河抗聯遺址“紅色旅遊”線路。方正縣近年來還先後編輯出版了《方正人民革命鬥爭史》、《鐵膽英魂》、《抗日小英雄何畏》、《深山拓魂》、《抗聯軍醫鄭桂珍》、《方正地區人民反滿抗日鬥爭史略》等大量文學作品和文獻資料,生動再現了方正人民反滿抗日鬥爭的光輝歷史。

  洪振國說:“由於歷史原因,方正縣在中日民間交往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我們要按照“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方針,認真搞好對日交往工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