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個體戶從“先鋒”變成“棄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01 16:07:02  


漠河露天市場的一位個體戶
  曾經釋放著一個時代創富激情的“個體戶”,如今的境況卻讓人擔憂。網媒在轉載4月25日《中國青年報》的這篇《個體戶憂思》時,題目改成了《店還沒開,就被審批審死了》。太多手握權力的人或者部門,都希望變現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利,開個小店也被方方面面“扒皮”就不足為奇了。

  各式各樣的審批、登記、注册是個體戶墮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連擺地攤擦皮鞋這樣的勞動型創業,也必須登記注册,否則就是非法經營。繳納了稅費之後,個體戶不但難以得到相應的服務,往往還遭遇預料之外的障礙。如果說這是一種“制度性冷漠”的話,那些“澆開水”式的“熱情”,則是另一種冷漠。比如,許多城市搞所謂的現代化建設,將小商小販、人力車、街頭攤點、小店小鋪等等,統統趕進超市或者連鎖店。城市乾淨了,個體戶的謀生之門卻被堵上了。

  早在2006年,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就表明,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9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6年間淨“縮水”819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6.5萬戶。此後幾年,很難再查到全國個體戶數量變化的數據,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個體戶這個群體越來越不受重視。

  與個體戶當下遭遇的困境相比,其地位的變化更讓人慨嘆。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三個字象徵著自由和希望,基本算得上高收入階層,“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順口溜一度流行於大街小巷。雖然這一現象並不完全合理,但個體戶今日困境,亦顯示出社會處於某種失衡狀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